蔡依林Jolin最近二次登上日本音樂平台《THE FIRST TAKE》演唱,除了昨天的〈親愛的對象〉外,其實更讓人感動的是她第一次在演出裏,一鏡到底獻唱別具意義的〈玫瑰少年〉,蔡依林與吉他手以 groovy 曲風重新詮釋歌曲,娓娓唱出〈玫瑰少年〉中談及追求自由靈魂的意義,其實歌曲背後談的,是一個關於台灣「玫瑰少年」的真實故事。
蔡依林Jolin出道以來儲下了多首大熱歌曲,〈玫瑰少年〉並不是她最紅的歌,也不是最能表現她功力的歌曲,為何作為台灣史上第二人登上《THE FIRST TAKE》,反而會選〈玫瑰少年〉?其實背後有感人原因。
〈玫瑰少年〉是蔡依林Jolin專輯《 UGLY BEAUTY 》的其中一首歌曲,由蔡依林、五月天阿信、陳怡茹共同作詞,以台灣轟動一時的「玫瑰少年葉永鋕事件」為靈感,講述關係性別議題引起的沉重事件,這次以柔和曲風,加強歌曲的敘事能量。
雖然Jolin並沒有公開表示選擇演唱〈玫瑰少年〉的原因,不過或許6月正適逢同志驕傲月(Pride Month),這時候Jolin選〈玫瑰少年〉的意義就顯得更重大,更加不言而喻,不少網民在《THE FIRST TAKE》中留言,指:「謝謝蔡依林,謝謝玫瑰少年,謝謝THE FIRST TAKE。讓全世界知道這首歌以及玫瑰少年葉永鋕的真實故事。」不管Jolin是有意或無意,但選在6月演唱這首歌曲,的確默默給了LGBTQ族群更多的勇氣與支持,加上在日本,同性婚姻法其實尚未通過,這首歌曲又來得更有意義。
蔡依林的〈玫瑰少年〉當中的歌詞,正正是講述一位台灣少年葉永鋕的真實故事。2000年的屏東高樹國中裏,有位少年在學校廁所倒臥在血泊中,及後送醫不治,這位後來被稱為「玫瑰少年」的葉永鋕,因為陰柔的性別氣質,讓他長期在學校遭到同學以言語羞辱、肢體暴力、脫褲子的方式霸凌,葉永鋕所以並不敢在下課時間上廁所,因為同學不止會笑他娘娘腔,更會作出進一步更過分的行為,當他的母親跟學校反映這件事情時,學校也置之不理,甚至在葉永鋕逝世後,學校也聲稱是葉永鋕生病跌倒。
在蔡依林PLAY世界巡迴演唱會臺北站播放的紀錄片,「不一樣又怎樣」− 葉永鋕篇中,葉媽媽談起了兒子15年的匆匆人生,日常以農務為生的葉媽媽,雖然並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但她知道兒子的特別之處,從未感到丟臉與抗拒,反而更鼓勵兒子勇敢做自己。
在兒子受到長期的校園欺凌,她雖多番向校方反映,但情況並未改善。訪談中,她提到小學三年級時,永鋕的老師發現他很喜歡玩女生的東西,所以叫葉媽媽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卻指:
可惜並不是人人都像心理醫生般理智,甚至到了永鋕逝世那天,校方在還沒報案的情況下,擅自清理血跡,破壞案發現場,想要草草了事,但葉媽媽知道永鋕受了多少委屈和欺壓,所以她堅持提告,過程更長達6年,學校從無罪到三名主管被判刑,雖然永鋕的死還是懸案。葉媽媽説:
但因為葉媽媽的堅持,讓台灣人都知道了永鋕的故事,在永鋕逝世2年後,台灣也正式通過了性別平等教育法。至此之後,葉媽媽也十分積極推動性別平權,因為她說:
「孩子們,你們要勇敢,天地創造你們這樣的一個人,一定有一道曙光,讓你們去爭取人權,要做自己。我們沒有錯,我們要向著陽光,去爭取我們的權利。」
〈玫瑰少年〉中有一段歌詞是:
「你離開
世界可改變多少
無知罪愆 事過不境遷
永誌不忘記念 往事不如煙」
「生而為人無罪,你不需要抱歉。」
〈玫瑰少年〉的原曲不走尋常抒情風,反而用了雷鬼節拍及旋律,表達及鼓勵人們脫外在社會給予的限制與束縛。其實這並不是蔡依林Jolin第一次為LGBTQ發聲,她的歌曲〈迷幻〉、〈不一樣又怎樣〉等,正正都是講述性別議題,她曾説過:「並不是因為自己是名人才為同志發聲,只是跟隨自己的心,做該做的事。」而在過去演唱會更以紀錄片訴說葉永鋕的故事,她在訪問中坦言:
在6月這個屬於愛的月份,或許是時候真正去反思「多元」與「愛」,玫瑰少年的故事並不是第一單因性別而引起的悲劇故事,相信也絕對不是個別事件。世界來到今時今日的20年代,與其繼續以口號形式支持政治正確,不如試著真正認識LGBTQ+群眾,或許他們所需要的,並不是口號人士掛在嘴邊的所謂大愛與包容(别人的性取向説實在也不需要你包容),求的不過是尊重和平權。
亂世中,尋找個人身份,追尋自我存在意義,是所有個體的人生課題。我是,你是,LGBTQ也是,只不過他(她)們比我們的路來得更陡峭,可以不認同,但至少可以尊重LGBTQ的選擇嗎?
什麼時候,人們才能學會相愛?願勇敢做自己的人,都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