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大師 Erik Adigard 曾說:「處處是設計,處處有設計。設計就是將工藝、科學、說故事、宣傳、哲學糅合起來。」最近本地平面設計師 Leumas To 杜翰煬推出《The Next Stage 2 ── 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走訪了 12 位 70 至 90後香港平面設計師,了解他們的創作與成長經歷。王家衛的電影海報、Sogo 百貨公司視覺設計、女團 Collar 和林家謙等本地歌手的唱片封套⋯⋯就算你不認識這些設計師,曾幾何時也一定接觸過他們的作品。
Leumas 從小喜歡畫畫,八、九歲時會叫媽媽將他畫《街霸》的人物寄去漫畫社投稿,有幾次也被刊登出來。「小時候讀書一般,好像畫畫才能贏過其他人。」Leumas 推出兩本書前後訪問了 24 個人,發現很多人最初也是喜歡畫畫才輾轉踏入平面設計行業,而他也不例外。大學有所謂的「神科」,就是那些入學分數高、畢業生薪酬相對理想的課程,但原來設計科也曾有鄙視鏈。
Leumas 當年也因此而選修室內設計,到公司實習三個月後,卻發現現實的室內設計和讀書很不同。「讀書只要概念有創意、夠說服力就能拿 A,基本上不用理會物料,或者要如何建造出來。實習後我才知道現實世界有許多很務實的考慮,比如消防條例、如何能在那個空間儲存最多貨物等,涉及很多裝修技術和工程,我對那些範疇完全沒興趣。」後來他覺得平面設計與畫畫關係更密切,就像畫畫的演變,畢業後決定投身平面設計領域。
Leumas. 笑言感覺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平面設計的價值是甚麼。「生病要看醫生,家裏要裝修就請裝修工人,價值很明確。很多人會覺得平面設計就是將一些東西弄得好看一點。如果你問平面設計師的話,我想十個有九個都會反對平面設計就是裝飾。」以往平面設計可能就是海報、宣傳單張、主視覺設計(key visual)等,發展到現在任何與視覺有關的範疇也可以是平面設計,範疇非常廣泛。
「設計師的挑戰在於如何滿足客戶的目的和需求,將訊息清晰表達給觀眾,同時滲入一些所謂設計感的東西。平面設計永遠都是功能和美學之間的取捨。」
《The Next Stage 2》中訪問了 Toby Ng、Fibi Kung、Wai Hung、Renatus Wu 等 12 位 70 至 90後香港平面設計師。你可能見過劇集《季前賽》海報、《中華新詞典》封面、「未來音樂祭」海報等,卻未必知道這些作品出自誰之手。Leumas 認為對大眾而言,平面設計好像很貼近,卻又很疏離,希望訪談錄能讓大眾認識本地平面設計師。身為設計師分享會的常客,Leumas 感慨 10 年前和現在好像還是同一群設計師在分享自己的設計。
有的 70 後設計師曾在分工仔細的大公司工作,甚至在沒有 AI 和 Adobe 的年代經歷過 人手砌稿,後來自己開辦小型設計工作室,很多事情都要「一腳踢」。Leumas 也聽說很多年輕設計師流行做斜槓族,以自由工作者身分接項目。
除了以個案研究探討不同設計案例背後的概念和手法,Leumas 希望發掘設計師的人生經歷,讓讀者更立體地了解他們。其中一位受訪者 Ken Lo 一開始很想進 PolyU 讀設計,無奈兩次面試也不獲取錄,他很氣餒質疑自己不適合唸設計,於是去了冒險樂園打工,負責「擲彩虹」、維修遊戲機、安排更表等等。後來他再進修,遇到願意僱用他的老闆,發展也很順利。
「那份工作看似人生低潮,卻重新燃起 Ken 對設計和創作的熱誠,從中學到的技巧對他往後開公司也很有幫助。每個人的背景都會令他走的路有所不同,24 位受訪者的過去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和辛酸,我覺得很有趣。」
過去十年 Leumas 參加過不少平面設計講座,發現很多設計師主要都是分享自己創作作品的心路歷程。「聽完會覺得很厲害,但好像和自己沒有甚麼關係。很多業內人士或學生,可能對設計有很多疑問和迷思,不知道能請教誰,比如如何應對客人。」除了推出訪談錄,Leumas 希望辦活動,邀請受訪設計師與觀眾討論不同議題,互相交流。
「不一定是設計師,最完美可能是客戶或 marketing 從業員,如果這些人有機會傾談、分享自己的看法,相信會對這個行業有幫助。我覺得這樣重要過那個設計師又再講一次他的作品有多厲害。」
第六屆《Booked:香港藝術書展》
日期:即日起至9月1日
地點:大館當代美術館(位置1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