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人際關係就像一面鏡子,愈是誠實面對自己,就愈能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舞作《鏡花微塵》從「人如微塵」出發,訴說大千世界中微塵眾的聚散離合,以及肉身與靈魂之苦的故事。對編舞林慧恩而言,創作的過程猶如照見自己一路以來的舞蹈和人生經歷。
「微塵」代表著人,而「鏡花微塵」就是人際關係碰撞產生出來的繁花。「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溝通其實是一面鏡,從別人的經歷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一部分。」而《鏡花微塵》的緣起,正正因為林慧恩偶然從台灣作家蔣勳的經歷看到曾經的自己。「他有一本書叫《此生:肉身覺醒》,講述他因為心肌梗塞進了醫院後,對生命和肉身的反思。我的感受很深,讓我想起五年前自己生病的時候。」
「人對自己的身體其實有時候會處於一種麻木的狀態,不是很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但舞蹈員對自己的身體很敏感。」蔣勳老師的故事,加上林慧恩經歷過生病、身體衰弱,讓她反思自己一直沉迷在肉身上是不是一件正確的事。
中國古典舞中有「身韻」的說法,意思是「身法」和「神韻」互相結合,形神兼備、身心並用。「《廣陵不散》中,有一幕是舞蹈員在雨中懷念去世的好友。那一刻你不會想動作有多漂亮,而是要真實地呈現那種惆悵、難受的感覺。說到底,就是如何用你的身體去表達感情和情緒。」
林慧恩希望舞蹈員能發自內心運用身體,而非強行將自己身體慣性的動作套用在舞蹈員身上。「編舞時,我會給舞蹈員看一段字,讓他們將那種感覺做出來就好了。」是次演出還特意讓古箏演奏家李冠集老師將的演奏狀態放進舞蹈,而其中一位舞蹈員則會嘗試彈奏古箏,讓他們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尋找大家的共同點。
林慧恩編舞時喜歡先從大的圖像和編排出發,再處理動作細節,而這次聯合編舞的拍檔米濤則習慣從一個動作或路線著手,慢慢擴展至整體畫面。「群舞就像集體意識,但當中也有個人思想,某些段落可能會特寫一個舞者,看看如果單獨放大一顆微塵來看,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呢?」
《鏡花微塵》並非舞劇,沒有人物角色、歷史背景,林慧恩希望觀眾自己對號入座,從演出中找到自己的共鳴。「每個觀眾都有一塊鏡子,而那塊鏡子不盡相同,鏡子照到什麼,他們就會得到什麼。演出當下,若觀眾與舞台上的表演有共振的話,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有一番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