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相林(Kevin),25 歲。「識我嘅人叫我阿沈。」DSE 只有 3 分,打老散(工),賣過翻版,踎過監,不務正業。「我的『正業』是創作 meme 圖,在網上博君一笑按個 like。」哪怕只有 3 秒。「識得笑的肯定是有共同經歷的, 按個 like 代表我並不孤單。」大多的 meme 都是無聊的。「無聊正是 meme 的本質,以無聊的方式去認真思考問題。」但 Kevin 補充說:「認真做無聊事便有意義。」
「新一代都是不快樂的一群,有的是青春,卻沒有將來。」嘗試努力,但得不到認同,對人生感到悲觀;於是,對生活的期望也愈來愈少,「那其實是年輕人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沒有希望便不會失望。接觸過不少想自殺的青年,自己也想過自殺,於是開設了「防止青年被殺協會」專頁。接着,阿沈說了一個沒有實行的「短片」故事:
「一開始是一個學生對着鏡子刷牙,鏡子反映着媽媽吊頸的一雙腿;(學生木無表情);開始吃早餐。爸爸喝了一口熱水後口吐大血,血水濺在早餐上。(學生從容地照樣吃早餐);上學去。身邊是一個一個學童跳樓自殺,路上是一具一具學童屍體。(學生泰然自若);上課中。老師突然拿出一把𠝹刀自割喉嚨,鮮血濺在學生的臉上。(學生若無其事);完。」
之前講過,阿沈想過自殺,參加了「生命熱線」。「個輔導員跟我說什麼人生充滿希望、什麼生活其實很美好、什麼自殺不能解決問題, 要珍惜生命。大佬,如果我諗到就唔想自殺啦, 你唔好呃細路啦。」潛台詞是,上一代的人從不懂得與年輕人溝通,「防止青年被殺協會」 正是這樣誕生。一天,有一個想自殺的青年找上了阿沈,阿沈把他帶到山頂,指着山下的豪宅的有錢人、禮賓府的 689,用盡懂得的粗口 X 個痛快,到最後兩個人笑得摟作一團,然後, 又拯救了一條生命。「至少,他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苦惱。」
在香港,meme 的熱潮方興未艾,但在阿沈眼中,香港的 meme 落後於世界。「在外國,早在 2008 年大行其道,舉凡音樂、文學、哲學、 時裝都可以成為 meme 的題材,從而發展成一種自身的網絡藝術。」
「金燕珍每天被不同歌曲傷害」是近年最成功的 meme page。
「meme 的可能性無限大,像一個武林,有各自風格;你可以用一幅圖、一首歌、一段片, 是網上 cap 圖或自己創作,悉隨尊便;但背後一定要有思想。」有人說,meme 是不道德的, 好笑的 meme 是建基於別人的痛苦之上,甚至是散播仇恨,阿沈說:「喜劇往往也是悲劇, 懂得自嘲,苦中作樂,其實是一種救贖。」也要有一定的幽默感,逗人發笑,引起別人的共鳴。年輕人絕望,在 meme 的世界找到一絲慰藉。
別人眼中的廢青,家人也曾埋怨不務正業,養自己都養唔掂,「我有反思㗎,自己係咪好廢,但我試過返長工,真係覺得好無聊,無晒時間看書睇戲;俾你搵到錢又點?對社會有什麼貢獻呢?至多咪有錢去消費促進經濟。」阿沈寧願打散工,也從不介意積蓄只有 3 位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