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日本無印良品」的長期用家,眼看品牌部分產品種類的商標,慘遭「上海無印良品」搶先於中國大陸註冊,更在侵犯商標權糾紛案的終審判決敗訴,需要向山寨公司賠償經濟損失50萬元(人民幣)及「合理開支」12.6萬元!問心,著實為此等劣幣驅逐良幣的荒謬事,深感憤慨。
講起山寨貨/模仿品,不期然聯想到至愛的「漫畫之神」手塚治虫,曾創作過一部成人向的實驗性長篇《人間昆蟲記》,將昆蟲「蛻變」和「擬態」等特質,轉化成一個創造力匱乏、毫無自我與道德感的魔性女子「十村十枝子」,透過她不斷接近多個目標人物、模仿對方言行與思維,從而取替對方身份的奇幻故事,諷喻那些為生存與名慾而喪盡天良者的惡行。
每個人的成長階段,總會遇上過深刻仰慕的偶像,或想仿效的Role Model吧?即使「神」如手塚治虫,也承認童年接觸動漫、學畫初階,曾深受諸如迪士尼的動畫影響,可幸,他本身有自省力、有才華又勤奮用功,很快就練就紮實的手藝,而隨閱歷漸豐盈後,他還成功建立個人獨到的觀察與風格,不必活在他者的影子之下,而且他的作品後來啟發了不少新世代,總升形成一個良性的文化循環。
但手塚天性敏感,又成長於二次世界大戰時代,自身經驗與社會氣氛,令他察覺到許多人性問題,故他並沒為成名沾沾自喜,反倒心繫各種社會亂象,在《人間昆蟲記》的後記,他就直接寫道:「這篇漫畫連載之時,正值許多混亂黑暗的國際事件當道,充斥了各種新聞和電視媒體。新左傾政黨嚴重對立;不分對象的恐怖行動;膠著的越戰局勢;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等等。這是的日本,正是國民所得平均(GNP)以驚人速度直取世界第一的時候。 」,他還明言深為矛盾和荒誕的世局而不安。
手塚素來喜歡研究昆蟲習性,受卡雷魯.查貝克撰寫的《蟲的生活》啟悟,他靈機一觸將昆蟲因求存演化的蛻變與擬態天性,創作出《人間昆蟲記》的實驗性故事,藉由描寫為了生存不擇手段的女主角「十村十枝子」,於不合邏輯與道德的亂世中,靠模仿他人才能飛上枝頭的奇遇,作為人類社會的縮影,闡述個人多年見聞與想法。
《人間昆蟲記》共四章節,全部均以昆蟲命名,分別是〈春蟬〉、〈浮塵子〉(葉蟬)、〈天牛〉與〈螽斯〉。每個章節的名字,都暗示了十枝子的個性與心理特質,以及變形的階段。
開章的〈春蟬〉、〈浮塵子〉,將十枝子塑造成榮獲文學桂冠芥川獎的新晉美女作家,令人有種眼前一亮。只是,開章不久,手塚筆鋒一轉,突然拋出一個看頒獎禮直播後自縊而亡的女人,既對照主角的人前風光,也埋下懸念,讓讀者感受到十枝子的成功,或與此女子之死有關。果然,隨情節發展引出不同旁觀者的反應,還有十枝子突然從作家轉型成演員、設計師等奇異轉變,也逐步揭開了她的神秘背景與本性,讓人意識到其成功別有隱情。
故事中段,底牌揭問——看似天資聰穎、多才多藝的十枝子,原來是一個毫無才能也毫無道德的利己者,她的唯一強項和本能,就是不停親近各個有才之人,細緻去模仿對方的言行與思想,像仿效當紅的劇場女伶演戲、抄襲舊情人的設計去參賽等,或軟或硬地竊取別人的成果,或搶奪他人的家庭、愛侶,攻佔其社交圈,再逼使有關人士走投無路、精神崩潰或含恨而終。
如故事開首,手塚所卜的評語:「她(十枝子)毫不憐惜接二連三地褪去一層層舊一時期的成果,然後向一個全新的領域挑戰。就像一隻不斷羽化蛻變的蝴蝶一樣。」這個魔女每次效顰,就像一只小昆蟲從卵到幼蟲、再到蛹、直至成長為成蟲的過程一樣,不斷脫殼羽化的變形記。
可恨的,十枝子集美貌與心計,即使所有人明知被其迷惑、掌控,也無從抵抗其魔力。〈天牛〉一章,手塚不避奇情和敏感,以多段反常理的情感以至色慾關係,刻劃十枝子無人能敵的詭異魅力,中伏者還不只男性,連女性角色也無從倖免。
像十枝子與某任丈夫/情人聘用的女僕,就因受不住其引誘,選擇背叛男主人輸送情報,將男主人送往絕路,而邪惡的十枝子則可吞噬資源,繼續扶搖直上,像鞘翅目昆蟲的「天牛」般,從幼體時代已經會鑽進木材裡吞食林木,甚至連木構建的建築物亦可破壞到底,極具殺傷力。
更可怕是,〈螽斯〉一章,手塚還借用屬於直翅目昆蟲科的螽斯,擅於在危難時以強壯的跳躍式後腳,快速及靈巧地逃離事發地點,並以神奇的保護色去掩藏所在處等特性,展現出十枝子壞事做盡、害人不淺,可是每回遇險作能聰明地躲回鄉村老家去避難,百害不侵的幸運。
手塚還以一個變態的情節,突顯出人物心性多殘忍——每當十枝子身處老家,她就會脫去所有衣飾,赤裸地跟亡母遺下的玩偶作伴,一時抱著它們安睡、一時給母親寫日記去紀錄個人罪行,將自己活成無辜的孩子。這部分,手塚愈寫她在鄉村的「天真」、「自然」,愈彰顯出她在城市的「有邪」和「扭曲」,令人毛骨悚然。
故事結尾,十枝子看似逃避了社會的懲罰,可以安享無禍的自在生活,但細看下去,倒又不覺手塚對此人物有所同情。雖然手塚緊貼社會實態,沒有直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去了結主角,,但他描寫十枝子經歷連番瘋狂的物慾追逐戰後,成功逃到國外,某天獨自呆看神廟廢墟,回想起昔日曾被她利用、剝削和殘害的人,突然不知自己身在何處,對人生從此茫無方向和依歸,某程度,是想狠狠地諷喻社會上,這類不擇手段、妄顧人性的人,心靈殘缺如黑河般無界限,總有一天也會自我吞噬、寂寞至死、迷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