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利琴行曾為香港人帶來無數回憶,每每走過金馬倫道分店,總會想起十多兩十年前,香港正歷樂壇盛勢,港人為求演唱會門票通宵排隊一幕,又或會想起學生年代所有樂器均購自通利琴行,當然一定少不了YAMAHA的身影。日前通利琴行創辦人李子文日前逝世,享年101歲,這消息讓不少香港人概嘆,李生先的離去彷如宣佈一代光輝歲月同樣離香港人遠去。每個時勢都需要有音樂,如果沒有通利琴行的話,香港可能會少了很多好音樂。
身邊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素來低調的通利琴行創辦人李子文先生,他的故事多麼傳奇,在香港音樂史上,他絕對是一位人物。1920年出身的他,從上海來港後本是經營紡織及絲綢生意,及後經朋友介紹,接手其經營的琴行,並取自其英文名Thomas Lee的縮寫,將琴行命名為「通利琴行」(Tom Lee Music)。
説到通利琴行的發展也是有趣,一切都得從李氏夫婦出遊日本談起。因為李子文太太當年抽中日本機票,伉儷二人一同出遊,過程中無意開拓了代理二戰後,想打開亞洲市場的YAMAHA鋼琴業務,後來更取得英、德兩國的鋼琴組裝特許權,於是在香港組裝鋼琴的成本便大幅下降。自此一直積極推動本地音樂及宣揚音樂文化,樂器種類包羅萬象,後來更創辦了通利音樂基金,以琴行名義開演奏廳,兼營音響及錄音製作等。
盛世期間的通利幾乎每區,甚至每個商場均有分店,可惜隨著時代變更、科技進度、香港樂壇曾經歷跌宕起伏、到近年的疫情緣故,通利彷彿已成八、九十後回憶。不如就一起重溫那些年通利所創的經典時刻,和集體回憶吧!
通利琴行和YAMAHA在不少港人腦海中,可謂生命共同體,俗一點説就是「有你有我」的關係,通利那個介紹YAMAHA的廣告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訊息明確直接、簡單洗腦又玩味,琅琅上口之餘更識你潛意識記住YAMAHA的名字,從那時開始,人們會把日本樂器品牌YAMAHA和指定代理通利一併記住。
其實除了經典廣告成集體回憶外,YAMAHA和通利絕對是每個小學生不會忘記的過往,就算你沒能耐學鋼琴,在音樂課上也總被逼著學習牧童笛,於是便人人都會擁有一枝由通利購入的YAMAHA奶白笛子。
其實通利剛成立時,主要代理歐洲樂器,到了60年代才在機緣巧合下引入YAMAHA,因為日本樂器比起歐洲價格相對便宜,一心希望讓音樂平民化的李生便讓通利爭取成為品牌指定代理,於是兩者合作之下,務業從單純的樂器銷售發展到音樂教育課程,因此成為香港音樂界的一大Icon。
身後九十後的筆者,當然也擁有一枝牧童笛,依稀記得通利是當年各大院校的樂器購入建議商店之首,貪佢有信心保證之外,既有售後服務,絕對是音樂老師的福音。而通利其實也是不少學生們的集體回憶,小時候放學總愛和幾個同學們,到琴行流連「打躉」,像書局般即使「無幫襯」依舊能在內發掘音樂知識。
曾經香港樂壇的輝煌時期,當時網上售票系統尚未普及或完善,至少不像現今網上搶飛般方便,那時通利琴行尖沙咀總行老是會聚集人群,為了演唱會門票「爭崩頭」,通宵排頭位,數千人聚集甚麼多番出現混亂報警備案,雖然搶票過程總會出現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但絕對是香港人的共同回憶。
除此之外,幾乎每一場,是每一場的紅館演唱會,都會必定鳴謝通利的樂器贊助或音響支援,演唱會製作人蕭潮順曾更商台節目中表示,香港通利工程部負責演唱會燈光、音響的幕後團隊在八九十年代領先整個亞洲,對於香港樂壇的貢獻絕對功不可沒。通利琴行創辦人Thomas Lee雖與世長辭,但他為香港音樂文化所付出的貢獻,以及通利帶來的集體回憶,肯定會長存港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