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何兆彬專欄|《光之凝》:Art Basel 與 M+ 的共同委約藝術家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Art
4.94k views

何兆彬專欄|《光之凝》:Art Basel 與 M+ 的共同委約藝術家

24.05.2022

專訪《光之凝》藝術家|今年Art Basel,香港多了一座M+視覺博物館,館外有個巨型幕牆,來到Basel期間,終於首次委約藝術家做作品。這次M+與Art Basel合作,共同委約香港資深錄像藝術家鮑藹倫(Ellen Pau)創作全新作品《光之凝》(The Shape of Light ),每晚7-9在維港前放映。Ellen說,以手語創作《心經》,是為了聯繫我們失去的東西。

《光之凝》:Art Basel 與 M+ 的共同委約藝術家(圖片來源:IG @mplusmuseum)

《光之凝》:Art Basel 與 M+ 的共同委約之作

《心經》與瑪啡

傍晚七點,西九外天色漸暗,就在日落西山,黃金色灑滿海旁的時份,M+幕牆上出現了一個個身影,他們的雙手忙碌地正在做着一個個手語。錄像內光線千變萬化,煞是好看,Ellen解釋,片中人物做的手語,內容正是《心經》。

(圖片來源:IG @westkowloon)

「我不是第一次做手語《心經》了,2019年我的夥伴/好友因癌症離開,治療期間他一直嚷着很痛,要靠打瑪啡,同時念《金剛經》和《心經》來堅持。當時我就覺得好犀利,念經原來可以跟打瑪啡效力相同。」Ellen說:「《心經》說『度一切苦厄』,原來我們的心那麼犀利。」

(圖片來源:IG @mplusmuseum)

好友最終不敵癌魔,猝然離世,Ellen在同年舉辦個展,展裡做了一個Performance,與一班朋友以手語演譯《心經》,「我希望希望藉着它,與他有點聯繫。這次再做,也希望與我們失去的東西有點聯繫。現在我們在幕牆上放映,同時透過網絡,身在香港以外的朋友也可以見到此作,較容易Connect到世界不同地區的人。」她說由於《心經》本來是經過翻譯的,這次用較抽象的影像演譯,觀者看到的,不再是中文,「你看到時,已在腦中默念。是如果你識念《心經》,更加一直會想這手語到底在講那一句?不論你用那一句,這都是一件美麗的事情。它是一種Vibration(震動),因為我們散發的是一種光。」

(圖片來源:IG @westkowloon)

死點變藝術

去年11月M+開始聯絡Ellen,想她成為幕牆第一個委約的藝術家,「我做Video很久了,對這媒材很熟悉。我之前做電影,因此被這幅LED幕牆逐層逐層的看的特質吸引,覺得很有趣。」她說這幅巨型幕牆,是由瑞士團隊開放,全由LED技術製作的。LED本身發光,跟Ellen過去做的投射銀幕不同,「它在光條與光條之間有空隙。本來做Video你是放映自己錄好的內容,但這次它是Organic的,因為幕牆後是M+,它會呈現幕牆後館內人們的活動,好刺激。」

(圖片來源:IG @westkowloon)

訪問前一晚,作品剛首次正式放映,她笑:「幾天幕牆還是完整無缺的,但昨天出了意外!七點正式開始,但開始前館方問我:這銀幕好像有點問題?其實我早預料到了!出現死點,已變成作品一部份。正式放映了5分鐘後我安慰策展人:「係咪呀?放心啦,無事㗎!我覺得幾好,做《心經》大家都心平氣和。」她大笑,因為作品要在戶外測試多次,她遇過大霧令測試停了一星期,也因為疫情令作品放映一延再延,對於意外,都習慣了。

(圖片來源:IG @westkowloon)

所謂《光之凝》,英文名是Shape of Light,凝其實是「形」的變異,「形字太硬,我想Soft一點。我們都是遠觀嘛,我想像觀眾的位置到底是那裡?早期他們就跟我說,山頂也會看到的啊。於是我獨自上了山頂去看,看看周圍是光的,效果是怎樣的。我發現畫面比周圍景物沉一點的,我想要做到的是作品與景物相輝映,怎樣達到和諧。」她說凝來自「形」字,同時也有眼光之意,「在這城市之中,觀到這個光──凝的意思是『觀』。我本來也想談『觀』,如今凝視這凝字也可以有雙重意義。」

(圖片來源:IG @westkowloon)

因為是戶外放映,而且是在市中心,放映的周遭是維港,看的人很多是街上遊人,可不是專程到博物館受藝術氛圍感染的藝術愛好者,Ellen可把《光之凝》當作是公共藝術(Public Art)、社區藝術(Community Art)看待?

「Public Art是和空間的開放性較有關係,Community Art較多與社會的關係,和Engagement較多。今次我覺得是Public Art,我用開放式的方式去創作。」

(圖片來源:IG @westkowloon)

作為此幕牆第一個委約藝術家,作為香港人,Ellen對M+這座博物館有何期待?她說:「香港的博物館都像在做推廣,但像我看Tate,他們的策展人都在談Push the Boundries(突破界限),怎讓市民知道作為公民,可以有多開放,怎樣令這城市前進,讓它更開放,接納性更多,若能對自己更批判,香港能成為有公民意識的地方。

「也許我想多了, 因為香港從來沒有一個博物館在做這些,但我聽到英國、台灣,甚至星加坡都在做。」Ellen說,博物館不是為了令你生活更舒適的,它是來改變你的精神生活,「它不只是豐富你的精神生活,而是怎批判,怎捍衛一些價值,怎樣尊重共同價值的東西。有些頗惹爭議的作品,總令我們討論,當中有所學習。但若博物館選的作品都儘量不要引起討論,那我們就不能學習,會越來越愚昧,社會欠了進步的力量。」

(圖片來源:IG @westkowloon)

從前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是到近十多年,才有了藝術界。在藝術界獨闖數十年的Ellen,早在84年創作第一部超8作品,86年與幾位朋友一同創立Videotage(錄映太奇),96年創辦微波國際新媒體藝術節,是甚麼讓她一直努力不懈?有甚麼跟想做藝術的年輕女孩們說?「無呀,咪盡力囉。」她笑:「點講呢?先別認為自己是女孩,要保護自己就先放棄了。」

「我開始做Video,常問自己可否拍三四級片?我第一次去美國,問有沒有資源可讓我拍,但首先我沒有找到演員嘛!哈哈哈。過了幾年,歐洲開始有女權份子在拍(四級片)了!係喎。我到今天仍然在問女人拍色情片會怎樣?性是可以沒有甚麼底線的,女性是有它的限制,但你也可以衝破它的限制。」

「其實第一步,好多東西都是你自己限制了自己的,因此,是那地方有壓力?你第一個是你自己。」

鮑藹倫《光之凝》

展期:即日起至2022年6月19日(日)
時間:每晚7時至9時在M+幕牆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