溽暑剛過,終於感受到秋天涼意。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早前公佈香港「2019 年炎夏成績表」,2019 年的夏季為史上最炎熱,北半球 29 個國家更打破了 396 個炎熱紀錄。天台屋的居民終於鬆一口氣:他們捱過了又一年的暑熱,太陽直射鐵皮屋的灼熱和天台水泥地板蒸騰的熱氣兩面夾擊,教人難以想像天台的生活。
偏偏天台村早已成為香港的奇觀,觀塘、深水埗、土瓜灣,都隱匿了動輒三十戶相連密佈的天台屋,政府也「默認」天台戶的存在,要求他們繳交差餉,也允許水電供應,但清拆之時,就標上「僭建」標籤,無從安置。
「村民」摸着石頭過河,在天台規劃起居空間,例如在工廈天台中央水箱和泵房位置的「平台」,可以放上梳化,或者桌椅,供小朋友休憩或做功課。今年初舉辦的「屈室求存」住屋多感官展覽,關注的也是劏房和天台戶的生活,當中有一位住在旺角天台屋十多年的成哥,因大廈喉管老化,每天用咖啡濾紙過濾食水六次才飲用;樓下食肆引來老鼠進屋,他便收集汽水罐,串起掛於屋外,嚇唬牠們,這樣的居住環境,月租 1,700 元,忍耐下去,無非是近市區,四通八達,多謀生機會。
關於天台村的報導和研究偶有一二,較完整的要算十二年前由建築師鄔南薰和攝影師斯特凡.坎漢合著的《樓上風光——香港天台窩》,內有天台屋的照片及單位平面圖及立體圖,多角度呈現天台屋的生活光景。此書筆調平實,並不一面倒煽情,旨在消弭社會的刻板印象。
例如其中一些個案為天台業主,將天台屋分拆出租,只留部份自住,晚景無憂;也有大戶將自置天台屋分為生活區、娛樂區和戶外區域。娛樂區大得可放六張自動麻將枱,最多可有二十四人一起打麻將。戶外區甚至可以打籃球,屋後還有小陽台。作者憶述探訪:「當時是 2007 年,沒有很多紀錄,促成了我們填補這個眾所周知而普遍房屋類型的空白。」十二年過去,這空白似乎仍有不少填補的空間。
順寧道重建之前,重建關注組曾於 2012 年舉辦過「天台文化節」,藉曬菜與醃漬工作坊、有機種植、天台電影院和迎月宴等,讓公眾認識基層市民的生活文化,當時的宣傳這樣描述天台戶的生活:
想說的是,他們的生活不是一味悽苦,也住得有尊嚴。
在外人眼中,天台村雜亂無章的魚骨天線與迂迴走道,竟是理想的拍攝場景。舊區天台的混亂天線海與密集建築,在《香港製造》、《烈日當空》《門徒》、《一念無明》和《野.良犬》等電影中,帶來不同的況味。電影《樹大招風》中,林家棟飾演悍匪季正雄,藏身處正於觀塘天台村取景。這些天台位置隱秘,不少港台電影迷都會東鑽西竄,尋找這些場景,到此一遊。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曾在訪問中提醒大家,天台景觀內的密集生活方式雖是奇觀,但活在其中未必是好事:「天台屋雖然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但保留這種歷史會涉及道德問題,在天台上生活的人很多時都是被生活所困而被迫活在這種空間,以觀賞心態去看香港天台,像為精英而設的純粹懷舊及浪漫。保育其實不是純粹地保留硬件作觀賞,而是作可持續發展,營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及環境。反而以紀錄作為歷史借鑑,才是較好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