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好一個月前,別了吳孟達。沒想到,今日又再告別另一位香港最重要的配角之王。廖啟智不敵胃癌早逝,年僅 66 歲,留下許多晚年未了電影夢。噩耗一出,坊間無不惋惜。吳孟達和廖啟智確有相似之處,都是無線藝員出身,於電視圈打滾多年,離巢發展技驚四座,於電影界展現了紅褲子出身的實力派功架。但不同的是,吳孟達過身時,對其一生功過好壞參半,而我們都大抵明白,欣賞一名演員,未必等於其為人與品行值得尊敬。然而,智叔是香港演員之中難能可貴的例外,他的離開,無論政見、無論是商業圈子還是獨立創作人,都一致表示哀痛。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個演員,而是為人的榜樣。
吳孟達的一生大起大落,但畢竟有過揮霍風光的日子。但印象中,廖啟智確實沒有。一如他的外表平凡親民,從影四十多年,智叔一直是行內公認的老實人。演藝圈子趨炎附勢、聲色犬馬的投機主義者不在少數,但智叔甘願離群索居,專心演戲。從前在電視台做盡了寂寂無名的配角,無人關照,那倒算了,但直到近年,好幾次在電影首映禮遇到智叔,他總是一副志在參與的心態,低調靠邊站,將曝光機會讓給主角,或剛上位的影壇新人。別人是來見報、影相,他是真的純粹來看首映,做觀眾。雖然不是天王巨星,但其實廖啟智已是兩屆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比許多明星演員還要風光得多。會替他不值,不是因為他脾性老實,不懂上位、不夠上進心,而是廖啟智不爭不貪,真的甘願一直生活平淡,是配角命,都做個幾次主角,但就是沒有富貴過。為了生計,他一方面會接拍商業大片,演過許多圍威喂燒錢爛片,但另一方面,都會不計片酬參與小資製作,接拍獨立電影。作為演員,賺錢之餘至少沒有被娛樂行的名利收買,仍有抱負,亦不忘本。
聽聞當年不少觀眾覺得廖啟智襯不起同屆加入無線訓練班的妻子陳敏兒,因為陳敏兒在 80 年代已是當家花旦,跟她做對手戲的男主角,不是劉德華,就是梁朝偉。廖啟智被人看低不只一線。但其實日久見人心,這年頭江河日下,身價顯赫的明星相繼變節,當許多觀眾和歌迷發現自己枉費青春,原來所託非人,這才發現是廖太心水清。唔揀聰明人,揀一個淡泊名利的好人。
命運弄人,廖啟智終其一生都與不幸相隨,早年在電視台打滾,實力始終被低估。到中年轉戰電影銀幕,算是吐氣揚眉,家中卻接二連三遭逢巨變,兒子血癌早夭,妻子繼而患上抑鬱症,對智叔來說,那幾年是在經濟和精神上都是非常難捱的艱苦日子。現實中能夠做到「天給我貧病困苦,笑著去吃苦」的人,其實不多,而廖啟智所飾演的角色,無論好人壞人,無論是草根市井、平凡小人物,還是老奸巨滑,情感豐富得來一善一惡都有強烈的真實感,渲染力之深,或者,都是磨練自坎坷滿途的人生體會。晚年已是行內人人尊崇的老戲骨,密密演戲養家之餘,繼續以自己的名氣提攜後輩,同時提振陷入低迷的本地電影。然而,苦盡未有甘來,得年 66 歲,是走得太年輕。智叔離世,最多人提起他近年在《十年》和《點五步》的演出,以及跟王維基搞過一場電視革命。一生做好一件事、一門專業,任重道遠,可惜壯志未酬,留下幾部遺作及尚未完成的電影計劃,是上天對他的不公道。
不是電視精,無線年代演過的角色,坦白說真的不太記得。反而智叔參演過的電影,則有幾個角色、幾幕戲,讓我一直難以忘懷。說痛,在《門徒》被斬斷手那一幕自然痛得入心入肺,但其實更痛是《福伯》裡看似對生死麻木的殮房「技工」,突然發現將要開刀解剖的屍體原來就是自己親人的那種錐心之痛。另一種痛,是《十年.本地蛋》以一顆雞蛋借喻香港未來,以老者/過來人的身份,對年輕一代留下「唔好慣」的警世勸勉。又或者,是此角色的反面,廖啟智轉眼卻在《危城》飾演一個明哲保身、晚年失節的「港豬」,教人「保住條命緊要,都係跪咗先啦」。危城之下見骨氣,今日跪低,一世都抬不起頭,角色在電影中的反面教材,演員雖已仙遊,餘音尚在,彷彿隔空掌摑了無數曾與他共事的藝人。懂得演戲不代表懂得做人,角色的寄語不代表演員本人的品格,但當人們悼念智叔,都讚揚他是教材級演員,不是沒有原因。我覺得演技其次,所謂教材,是其人格,是身教。
生前要贏得掌聲並不困難,死後要不帶噓聲咒罵,才是難得。沒風光過,沒有苦盡甘來,廖啟智一生清寒,但他亦走得清白,不留污點。演技來自人生,成就取決於人格。人而無格,戲子無義,演得再好都不過一個大時代,唱得再好都不過一首時代曲,這段日子我們見識不少。但我們都記得廖啟智。終有一日,時代遠去,唯有品格可以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