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有成住壞空,人有生老病死。「生」與「死」往往緊密連繫,有人認為認識死亡才能更好的生活。劇場《我最終死去的房子》由灣仔老房子談到香港面貌,而故事正是編劇自己面對離別的預習。演出是「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2023」的節目之一。大館經常與不同藝術家合作,今年表演藝術季就聚合七個跨媒介、跨世代的表演藝術作品。這次 Madame Figaro 找來編劇陳筠而及導演甄拔濤與大家談談對作品及生死的看法。
劇目講述的是一間房子,以及女兒、母親和祖母三代女性的故事。生前的房子,死後成了墓。故事反映灣仔百年拆遷和發展歷史,探索人與人、人與空間之間的關係,以及人對依存的渴求。
創作源於編劇陳筠而自己的恐懼,害怕哪天要面對摯親的死亡。「近年反覆思考哀悼這回事,同時想到自小認知的『屋企』、『家』,都會有自己死亡的故事或死亡的一天。故事結合真實灣仔背景及虛構故事,這是我預想將來要面對離別的練習。」
有傳灣仔星街一帶是港島最猛鬼的地方。以灣仔作為鬼魅故事背景,好像適合不過。與其說陳筠而刻意選擇灣仔,不如說她無意用了灣仔做背景。「成長在灣仔,當說起家庭和家族的故事,以至一間房屋或家時,不得不寫灣仔。我理所當然把灣仔看成是『家』,感覺是上一代或家人替我我選擇了灣仔這片地。」
有時候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細想才發現自己對其了解並不深刻。創作過程中,陳筠而也漸漸發掘到更多與灣仔的連結。「有時後講歷史、講空間,在於你怎樣與這個地方建立一種關係,而這種關係又是甚麼。」
這次並非導演第一次創作關於鬼魅的題材。「我最喜歡魔幻寫實主義。成長中也有這些經驗,有些作品也會寫到鬼神及超自然現象。」創作劇本時,編劇陳筠而亦參考了真實的鬼故。雖然本身不喜歡聽鬼故,甚至害怕靈異事件,隨著資料收集,她卻對鬼魅有了另一番感受。 可怕背後,也許包含的是人該如何看待死亡與離別這回事。「我在思考人死後,尤其要面對摯親離開,我如何看待他和我的關係、我們怎樣可以繼續聯繫等等。彷彿在為自己尋找一個可以更容易面對離別的生命觀。」
導演甄拔濤希望演出能令觀眾反思人怎麼渴求依附於一個空間、一個社區、一個家庭。陳筠而一直反思生與死、家人間的關係,甄拔濤也認同思考死亡的必要。「人基本上是向死而生的生物。因為有死亡,我們才會有現在這種生存狀態。」
《我最終死去的房子》
日期:4月21日至23日
地點:大館F倉展室
「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
網頁:www.taikwun.hk
購票:art-mat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