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喜歡捕捉身邊的事物,為一瞬即逝的人類歷史留下回憶,卻甚少在作品中公開自己的樣子。一位被攝影界稱為「謎一般的女子」,卻喜歡透過生活中的反射之物,在20世紀的街頭上攝下「鏡中的我」,透過菲林演繹不一樣的「我」。「法國五月」把這位「攝影界梵高」Vivian Maier的街拍自拍作品,帶到香港首次展出,開箱這位傳奇女子與別不同的作品。
1926年出生,至小於法國小村莊生活的Vivian Maier,從沒有受過任何攝影訓練,在世四十多年間,僅以無人在意的保姆身份長居美國,直至1948年,Maier購入了她人生首部相機——Kodak Brownie Box Camera,開展了她的「兼職攝影師生涯」。
紐約、芝加哥等大都會,給予Maier在村莊裡無法找到的靈感,她開始隨身帶著相機,攝下四圍的建築物及人像。不像現今手機或數碼相機的方便,Maier在每次拍攝時,也不能衝動著急,她以細膩敏感的視角設計好構圖後,才會按下攝影按鈕。在無法街頭快速抓拍的時代, Maier以菲林記錄當時美國街頭上,被都市遺忘的人事物,在她鏡頭下的人物,竟然大多也是直視著鏡頭,彷彿雙方之間,並沒有任何隔閡。
Maier又會巧妙運用街上會反光的物件,或許是店舖外的鏡子、或許是商場隨場可見的玻璃,留下了一系列的「鏡中我」作品。在這別樹一格的糸列中,她流露著深邃感情的自拍照,震憾了人心。
然而她的經歷,卻像梵高一般,生前無人知曉她的才華。縱使畢身留下了超過15萬張菲林底片,但卻從未在20世紀時發表過,甚至因沒有沖曬,連Maier自己也未曾親眼看過成品,只會默默把它們儲存在倉庫中。僅以保姆為生,使她生活拮据,最終在2007年因未能繳交倉庫租金,這些菲林照片被沒收拍賣。這看似可悲的結局,卻成為她聲名鵲起的契機。
當時,正研究芝加哥歷史影像的學者John Maloof 在拍賣會上,以低於400美元投得Maier其中一批底片,乍眼一看,便被她細膩卻又帶距離感的攝影視角吸引,這輯記錄著50-70年代的街拍照,讓熱愛收藏的John感受到特有的懾人魅力,一手把Maier的作品發佈到網絡上,這位隱世街拍大師的作品得以廣傳。可惜的是,當他嘗試尋找這位隱世大師時,卻只覓得一則2009年發表的訃文。
這樣驟然而震憾的迴響,讓John決定為Maier舉辦展覽、出版攝影集,又試圖以手上有限的書信和照片,尋找Maier生活過的地點,藉著認識她的人的記憶,重塑她的傳奇故事。在2013年,他把Maier的故事整合成紀錄片《Finding Vivian Maier》,上映後成為攝影界的熱話,影片獲得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令Vivian Maier這位寂寂無名的女子,瞬間成為攝影界中炙手可熱的熱話。
對於這位以獨特視角捕捉城市光影的街拍大師,有攝影界人士形容她的作品,遊走在對現實的掙扎與追尋藝術之間,時而嚴苛、時而玩味,揭示了被社會遺忘的她,對與城市親密感的匱乏和無聲渴求,別樹一格的自拍照中,突顯了她與當代都市孤僻、疏離的陰暗面。看著她的作品,讓人能走進她神秘卻又孤獨的內心。
遊走於現實、掙扎與追尋藝術之間,Maier猶如鐘擺般平衡內在近乎嚴苛、玩味、好奇與隱密中的矛盾。她的作品既展現出Maier幽默、溫馨、對社會議題之關心和富人文氣息的一面,亦表現了她孤僻、沮喪、疏離的陰暗面,揭示她對安全感、親密感與溫暖的匱乏和無聲渴求。
Maier的作品曾於全球巡迴展出,在巴黎的展覽更盛放空前,使她被譽為當代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街拍攝影師。在法國五月中,Maier一系列的經典自拍照以《Vivian Maier —鏡像真我》為題,於f22 foto攝影空間展出,讓人一窺她的神秘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