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光影構成的相片,帶出各種層次、構圖、氛圍,對已故波蘭攝影師Bogdan Konopka而言,攝影的魅力來自黑暗。他擅於以黑白捕捉光影,作品中光線強烈的明暗對比,凸顯主體及氛圍,影像總是很平靜,卻充滿神秘感。攝影畫廊Boogie Woogie Photography與香港攝影平台「顯影PhotogStory」,合作舉辦波蘭攝影師Bogdan Konopka香港個展《Darkness & Light》,展出26幅、涵蓋多個系列的黑白作品,帶大家走進一躺光影漫遊之旅。
出生於波蘭的Bogdan Konopka,成長於前蘇聯統治的時代,當時的發表自由也相對敏感,讓他部份的作品同時添上一份神秘感。Bogdan的拍攝題材豐富,不只反映在他的技術及視野,更呈現他周遊列國、了解不同文化後的感悟。其後他移居巴黎,足跡遍佈歐洲至中國,如作品可見他於Wrocław、Kraków等波蘭城市捕捉的街頭景象;也曾在巴黎拍攝各式商店門口,於昂熱、尼斯等城市拍下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建築物空間。他擅長運用長時間曝光,讓畫面中光源與黑暗部份,形成更強烈的對比,正如在巴黎拍攝的奧德翁劇院 (Théâtre de l’Odéon)作品。
與顯影的創辦人劉東佩對談,他也分享了最欣賞攝影師Bogdan哪些風格及特質,他表示:「Bogdan最吸引我的,是其作品中戲劇性的明暗對比,尤其是在圖書館、劇院、博物館等地方拍攝的建築物空間。這系列構圖精緻的作品都有明顯的光源,乍看之下容易被明亮的光源吸引,然而仔細/近看他的照片時,會逐漸被暗黑畫面的細節所吸引。攝影師以Contact Print的方法製成銀鹽照片,展現出不同深淺的灰階及出色的光暗效果。身處數碼攝影時代,人人追求曝光完美的照片,而Bogdan黑白作品中的光暗對比,反而給人一種神秘且沉靜的感覺,值得觀者慢慢去感受。」
除了拍攝充滿藝術感的建築物外,攝影師Bogdan也以鏡頭紀錄所到城市的面貌,他並不著重捕捉戲劇性的畫面,反而喜歡拍攝看似平凡但富有質感的現實瞬間。其中一個系到,以歐洲各地拍攝的樹木景觀為題材,從獨特形狀的樹幹延伸,帶出大自然的鬼匠神功。不論是自然風景、城市面貌抑或室內空間,他的攝影作品均呈現出獨特的個人風格。
當近距離觀賞作品,會留意一種相紙的原始質感,因Bogdan非常注重照片質素,他的沖印方法也增加了特色,作品大多以8 x 10吋或4 x 5吋菲林的大片幅相機拍攝,然後親自在黑房,以「接觸印相」(Contact Prints) 的方法製成銀鹽照片,這種方式直接將菲林與相紙進行接觸印製,在相紙上以1:1的比例呈現出菲林底片上的影像,展現出色的光暗效果,細節觸動人心。
除了以建築物、街景、室內設計等環境作題材,攝影師Bogdan拍攝的人像,也流露神秘感。展覽當中,這幅以9個人像背面組成的作品,總讓觀賞者停留駐足欣賞,名為《Tyłem- Dos au Mur》(Backwards, Against the Wall) ,全部以一致的白色背景拍攝不同人的背部,令人好奇被攝者的容貌,同時也令人聯想起楊德昌電影《一一》中的小男孩洋洋,他覺得人的眼睛只能看到一半的事物,能看到前方,卻看不到後面,於是他開始拍攝人的背面,用奇特的視角感受生活,攝影師Bogdan這作品均展現出獨有的觸覺。
藝術家Bogdan畢生熱枕於攝影創作,黑房更像是他的實驗場地,他嘗試在菲林底片上刮劃、塗畫,形成獨一無二的線條,這種創作手法靈感源自法國詩人及畫家Henri Michaux的畫作。黑房內,隔絕了外界的喧嘩,他一邊聽著喜歡的音樂,如Tarkovsky Quartet的《白晝之夜》(Nuit Blanche),一邊創作出這個《Eine kleine Nachtmuzik》系列作品,名稱來自莫札特的《弦樂小夜曲》。
關於藝術家
Bogdan Konopka (1953-2019)
Bogdan Konopka出⽣於波蘭,1970年代中期開始攝影,1989年移居法國。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包括法國龐比度中⼼。他在2019年離世,這批相⽚是其遺孀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