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畢明專欄:《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想紅想到short咗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Art
24.15k views

畢明專欄:《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想紅想到short咗

20.05.2024

吸睛,需要味精,像流量一樣,需要惹味多汁。Juicy,可以來自野味或異色,供世人嗜血嗜臭、變態獵奇。

以前是傳統媒體,現在是社交電子媒體,沒變的,是人性。

她肥、勁肥,而且是跟蹤狂。認識一位酒保之後,她發了超過41000封電郵、共350小時的聲音訊息、744封推文及總計106頁紙的信給他。

吸精惹味吧,「英國肥花癡戀失敗棟篤藝人酒保」。還未算,Netflix還告訴你,這個叫《馴鹿寶貝》(Baby Reindeer)的迷你電視劇是:真人真事。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劇照)

不是「改篇自」,不是「靈感來自」,是如假包換的真人、真事。已經變態,還要是真的,誰抵抗得住不去窺探一下?《馴鹿寶貝》成了近期串流榜冠軍的 “TOP TV Shows on Netflix”。跟蹤狂徒在歐美實在太多太普遍。

女主角Martha 變態、病態,從外型到性格到行為,跟蹤、性騷擾、暴力、強迫症說謊、妄想症、孤獨寂寞失業冇朋友冇人愛,唯有把全副心機精神投射到男主角Donny身上,當他是情人,是自己的寶貝毛公仔小純鹿,私密親愛,逃入自己的幻想世界。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劇照)

男主角Donny失敗、扭曲,渴望成名,無天份欠才華棟篤藝人,遇到甜言蜜語abuse他、用毒品迷姦他的名電視編劇Darrien,連反抗都不敢。自我形象之低令他厭惡自己,被迷姦又令他倉惶面對自己從未發現的性取向,人生更加迷失,兼毫無廉恥不斷回去找Darrien,因為他說他有才華。至發現原來自己把abusers當精神毒品。Martha和Darrien為他帶來變態的存在感,戒不掉依賴和吸食虛幻的被肯定和被需要滋味,他與Martha,同樣病態,只是他的病毒有點變種。他第一眼看見進入酒吧的Martha,心理是同情她,與其說因為她的身型,不如說是心深處的物傷其類。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劇照)

人,都渴求被需要、被看見。

此劇引起話題,明顯的人性缺陷和戲劇轉折坊間都會討論,有兩個角度卻很少人談到。

一,Martha的龐大,會否令你想起電影《The Whale》(鯨)的男主角?那個用吃、用食物、用體重去自毀,自我放棄的人。當有人用酒精,他用食物。Martha不會一開始就是航空母艦身型的,一定有一個開始的,然後她開始放棄,自暴自棄,放棄到用瘋狂跟蹤去毁滅自己。她是如何成魔觀眾不知道,但她肯定精神有病。她的攻擊性,對於Donny身邊的所有人,看似對外,其實包括自我傷害。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鯨》劇照)

二,Donny拚命想成名,想得要命,就像現世亡命地在社交媒體經營自己的人,搏老命想出名。點解?Donny刺破盲腸了,他說一個人有名,就不會、不需要被judge。名人,說什麼都有人信,人,只看見名氣,內容不緊要、道理不必要、實力、水準、意義,who cares。名人的特權,名氣的好處,就是不必好、不必真、不必專業,名是不可理喻,不懂唱歌不懂跳舞不懂演戲的人可以大紅大紫就是這道理。Donny想紅,不想優秀。他點出了時代的世紀絕症。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劇照)

不是寂寞、不是愛無能,是(想)紅得只剩下道德蒼白,廢得只剩下名氣。

這二人不完全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尤其是Donny。要可憐,我對Martha比較多,她有病,Donny,他病在太想成名,他貪,苦是自找的、悲是自掘的。他有愛他的、包容的父母,有理想、有女友,只是不夠事業如意,就因為貪名而墮落扭曲,被名之一字吞噬,沒什麼好同情。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劇照)

本來以為「聲名狼藉得只餘流量」已是全篇完結的感歎號,讓世人觀照現在流行病自己有多病入高肓。原來故事還有後續。

不久前,現實中的「真Martha」出來,本尊發聲控訴了。她要說出她的事實,她的版本,因為劇集說這是「真人真事」。世人是嗜血的,劇迷就起底,找出這個劇中的「異獸」,有人跟蹤她、有寫死亡恐嚇給她、有外媒形容為「網路獵犬軍團」(internet sleuths)追咬她,更有名嘴Piers Morgan付錢(£250)給她上自己的節目接受訪問,馬戲做得更盛大了。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劇照)

像Martha的人,她上節目只惹來更大的公審和追咬。受訪時緊張、前言不對後語、否定所有指控,說她跟蹤是失實、轟炸對方以電郵、聲音信息等全是失實、她沒有襲擊對方女友,也從未在庭上認罪和坐過監。Piers Morgan還搬一堆心理學家、律師等來解剖她的表現,和世人一起測謊。

有沒有剝削一個疑似病人,大家坐定定看她失態、說謊?好聽是給她機會澄清,說穿了還是埋嚟睇馬戲。延續:「聲名狼藉得只餘流量」的時代命題。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劇照)

「真人真事」四字是有嚴重法律責任的,想出名想流量想到喪心病狂,(想)紅得只剩下道德蒼白,由男主角兼當事人Richard Gadd開始、到Netflix、到Piers Morgan,已雙眼放光得忘了“duty of care”。凡言之鑿鑿真人真事,創作者有責任保護故事中人的周全:“People also have the right to not have their name or image exploited for commercial profit without their consent. This is known as their right of publicity.  The legal issues involved are: (1) Defamation; (2) Right to Privacy; and (3) Right of Publicity”

(圖片來源:《馴鹿寶貝》劇照)

超快已被起底,職業又被公開,律師已說,如果真Martha沒有刑事案底、認罪入過獄,那劇中的情節,已很大很大程度隨時構成誹謗。

不是說劇中、現實中的Martha是什麼好人,沒有病,但創作內容、使用媒體,是有法律和道德責任的。流量之魔,Netflix如此大機構、龐大的律師團隊,都鬼揞眼?他們有沒fact check男主角的版本? 劇情有幾多是他的感覺、意見、幾多是「事實」?

逃不過。名、利、權,貪之不盡,以前可能是後二者叫世人更孜孜失心瘋追逐,有了social media,貪名更就手方便,世界便瘋了。常記住海明威的厲害,「名氣」?他敬而遠之,戒之慎之,因為 “fame is death’s little sister”。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