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是喜歡說,這是一部很「碧麗宮的電影」。把碧麗宮當作形容詞。
《教宗選戰》有那種高級和art house況味,但劇情卻是通俗、甚至可以說是公式的。由於執行精準、包裝精緻,總和就是雅俗共賞。難怪在剛公布的金球獎提名,已經搶佔六項入圍,包括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配角等等,非常值得,音樂、美術都出色,Ralph Fiennes影帝味非常濃。
地球上任何關於爭權奪位選老頂的戲軌,都是通俗的。任你是宗教、黑道、傳媒王國,話事人一去,選繼承人,必然各方勢力人馬虎視眈眈,明爭暗算,黑材料重見天日,痛腳痛手痛處互相擠弄,不擇手段是例湯放題,杜琪峰的《黑社會》、HBO神劇《Succession》及《Game of Throne》,都是這樣把人性醜劣暴露的一回事,宗教界選大佬不會例外。(繼承者一早內定,自動當選毫無對手,又是另一種極權卑劣。)
教宗猝逝,羅馬教廷樞機團團長羅倫斯(Ralph Fiennes飾)按傳統基制展開選舉,舉行閉門投票,選出新一任教宗。天下群雄諸侯樞機紛紛趕赴梵蒂岡,雲集伺機,各懷鬼胎,一輪又一輪的投票,始終未能有人夠票當選,過程之中儀式感再強,亦未能使選舉聖潔。野心及理念不同的人,各派系暗中拉票,互揭醜聞,互相攻訐,甚至精心部署賄選,這些宗教界高層,滿口仁義道德神愛世人,爭起權來和商業社會的人渣一樣無恥。
鮮艷璀璨的紅色,是欲蓋彌彰的慾望和張牙舞爪的野心,隨處招搖。
羅倫斯作為「班長」,無心戀戰,又要下場,又要做球證,管理好選舉的「廉潔」,DQ其身不正的人,整個選舉過程充滿變數和危機,懸疑和張力爬滿畫面每一角落,未到最後一刻,都未知是樂少還是Jimmy仔(《黑社會》角色)峰迴路轉地勝出。
弔詭處有兩大伏筆,一是一位「來歷不明」、無人認識的喀布爾樞機貝尼特斯(Cardinal Benitez),原來是教宗離世前秘密任命的,無黨無派的他動機和思想反而最純粹。另一是Isabella Rossellini飾演的艾麗絲修女,在父權封建的教庭,她的存在突顯了兩性地位在天主教裏的嚴重傾斜,女性是次、是附屬、是隱形,選舉的位置在廚房,偏偏這位沒有選票的持份者,卻成為兩個高票候選人功敗垂成的關鍵。
說本片公式,在於密室困獸鬥驚慄片格局,配角貨色,負責逐個死,在本片是退選出局。但又如像密室殺人推理,密室選舉推理一樣會有個專門fake你的副車伏你誤中,當選似層層,其實真命另有其人。捉迷藏的故佈疑陣處理不俗,但敏感課題如極右、進步、保守,同性戀、墮胎等討論不深,主要是撼動宗教本身的保守和內鬥政治。改編自小說的故事,或者作者就像片中的羅倫斯,即使相信,對信仰也懷疑。
根本是關於信念、懷疑、和亂世中的自處,接近權力、掌權者的價值觀之反省和思辯。
要有進步改革思想,但不能太激進,要尊重傳統,又不能保守自封, “We serve an ideal; we cannot always be ideal”。於是更關於領導力、判斷力、執行力和贖世修養。第一層警世信息如柏拉圖所說:“Only those who do not seek power are qualified to hold it”,願權力歸於不貪權的人。渴權,就容易極端,容易貪腐,容易扭曲,古今見盡在野時滿腔熱誠理想,掌權後任我行逃不過成為另一東方不敗。
羅倫斯「無為參選」,但意志有為,全片重點演說之一,在投票前擲地有聲:“Certainty is the great enemy of unity. Certainty is the deadly enemy of tolerance. Even Christ was not certain at the end… He cried out in His agony at the ninth hour on the cross. ‘My God, my God, why have you forsaken me?’ Our faith is a living thing precisely because it walks hand in hand with doubt. If there was only certainty, and if there was no doubt, there would be no mystery, and therefore no need for faith”,身為觀眾,我想立即鞠躬拍掌。
Cardinal Benitez的說辭是另一埋伏的進擊,雖然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但正正對世間按捺不住的極右思潮、仇恨言論、及好勝有為派迎頭痛斥。凡事抗爭,好勇鬥狠,來自戰爭地區、走過頹垣敗瓦,見盡流血屍骨的他,問什麼是“Fight”,沒有那麼高尚美麗。教庭不是關於傳統和過去,重點是決定下一步怎麼走。
結局還有一個出人意表的突襲, 部份觀眾認為是廉價的轉折,雖然也是忠於原著小說,但這情節,是把戲劇元素之中所謂契訶夫之槍(Chekhov’s gun)高度發揮,曾經你在故事放過一把槍,之後記得開槍,否則就是多餘佈置。不起眼的Cardinal Benitez就是那把槍,最後的twist是否畫蛇添足,留待大家判斷。勾心鬥角的戲劇最後忽然眾望所歸,是否有點太簡化也是。
上帝容許自相矛盾,上帝甚至創造例外和非絕對,為什麼我們凡人,要認為自己絕對正確?世界四分五裂各持己見,所有對立分裂由此而來。每個人專制的自以為是,自己全對,對方全錯,意見不同的就是敵人,往死裡鬥,是這樣嗎,需要嗎?
我喜歡最後那個Twist,它貫管穿了全片的中心思想,羅倫斯樞機,艾麗絲修女、每一個反派,Cardinal Benitez,都同在說明一件事,連固執的教庭最後也覺悟自破了。昨日的絕對,今天可以鬆綁,故事宣的道是:Doubt之必要,尤其自doubt。
信中留疑,疑中留情,絕對留給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