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心理治療|電影《年少日記》近日上映,引起大眾對學童壓力和成長與創傷的關注。藝術心理治療師 Gigi 十多年前就認識導演卓亦謙和演員盧鎮業,看完優先場後決定辦電影分享會,討論原生家庭帶來的創傷。後來她對大家的分享念念不忘,眼見不時有學生輕生的新聞、社會持續「低氣壓」,於是舉辦「我想告訴你,其實我並不快樂」學生情緒支援計劃和同名展覽,讓學生和年少時期曾經歷情緒困擾的成年人寫下心聲。
展覽場內,純白的牆上貼滿了匿名分享。大人的字卡赤裸裸的貼出來,學生的則放在彩色信封內。Gigi 希望表達成年人若想了解學生多一點,就要主動一些。
大家把自己成長時期面對的困擾和解決方法一一寫下。甚麼事令你不快樂?有人寫道:「出世(無法選擇不出生)」。簡簡單單兩個字,卻承載著無法言喻的無奈。有些前來參觀的學生就是想知道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是否很古怪。
「很多個案都覺得自己不應該這麼敏感。學生看完小卡,發現原來大家都很古怪。」
Gigi 坦言面對學生輕生和龐大的無力感,相信大家和她一樣也不知道能做甚麼,只希望觀眾能在這裏找到共鳴。我們都古怪,只是怪得不一樣。
創傷、難過不一定因為重大的痛苦經歷,成長過程中許多小事件,足以讓我們感到迷惘無助。
「家人有時候要你聽話,有時候又要你獨立;學校要你自己做決定,大學選科時老師又突然說這個不適合你。青春期面對很多關於自己身份角色的困惑。」
就像雪球效應,小小的負面情緒,累積起來可能對我們的身心都有影響。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情況是否需要諮詢專業人士。Gigi 相信早期介入(early intervention)能讓大家經歷的事情早點得以解決。其實只要起了念頭想解決那種「卡卡」的感覺,就可以尋求協助。Gigi 就認識一位個案主,因為不懂得跟女朋友溝通而前來找她。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非禮勿言、禍從口出,所以我們或多或少在言語上會有所修飾:
「我們可能沒辦法用言語很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藝術創作可以很純粹和直接,讓感性和理性交接,呈現出潛意識的想法和真實情感。」
藝術治療可以利用畫畫、剪貼、沙畫等媒介,過程中 Gigi 會觀察個案創作時身體的反應、甚麼時候猶豫了等等,嘗試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開心是否純粹『不開心』三個字?可以是悲傷、難過、失望、哀痛等不同層次。創作時能將保護機制暫緩,然後更加精準地描述心裏面不開心的形態是甚麼。」
很多人也是待身體開始亮起紅燈,才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不健康。「如果睡眠、食慾受影響,還有自我傷害的想法,就要找專業人士協助。不停貶低自我價值也是一種自傷。」正如運動和健康飲食能鍛鍊身體,我們的心神也很需要每天訓練。
「寫日記是很好的方法,幫助我們反思當下到底發生甚麼事。Art Jam也能讓我們學習怎樣將感受表達出來。睡眠也有助身體復原和處理記憶、情緒。」
然而療癒的過程,不只發生在諮詢的時候,而是每個當下。「如果你不持之以恆去嘗試這些方法,其實沒有人能幫到你。」
「我想告訴你,其實我並不快樂」
日期:即日起至 2024 年 1 月 20 日(展出紙卡持續徵集中)
地點:Not A Gallery(灣仔軒尼詩道 302-308 號集成中心 UG6 號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