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label-0##
不少人放假都愛到西貢走走吃吃,有否想到走到對面海?這裏指的是地處西貢一隅的「對面海村」,在地圖上不能直接通往,但其實沿碼頭和西貢海鮮街一路散步過去,十多分鐘就到了。
因為這邊與對岸的西貢墟隔着一個海灣,西貢墟的人就叫它對面海,這邊的寧靜與西貢市中心的熱鬧形成對比,可以見到舊日的西貢一面。這個名字獨特的屋村,是位處香港最東面的公屋,也是香港首個發展的「郊區公共屋村」。四組大廈依山而建,層層遞高,只樓高五層,不設電梯,卻有醒目的圓形窗戶,尖角屋頂與鮮紅的牌匾。
這獨特的設計仿照了中國鄉村房屋的風格,深啡色瓦頂,紙皮石牆身,仿斗栱的裝飾及借鏡中國園林月門的圓形窗戶。負責設計這個屋村的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當年也曾主理淺水灣的私人住宅和大潭映月閣等高級私人住宅,格調與市區的公共屋村大不相同。對面海沒有便利店和商店,只有一個街市供應日常所需,它位於半山上,從遠處已看到它的橙色屋頂,面積不大,只有十來檔檔販,有些店檔只在上午做生意,星期日大多休息,並不做遊客生意。
往海邊方向走去,便會見到自成一角的伯多祿村,它不似屋村格局,被海風侵蝕得略顯破舊,像停留在上個世紀。這條村的名字透露它跟教會的淵源。村落建於60年代,因颱風襲港,大量漁民變成難民,於是神父協助爭取,向政府租地建成「漁民村」,幫上岸漁民解決住屋問題。
這裏共有69個單位,只有100到300平方呎,是香港少數合作社房屋,也是少數現存由慈善機構興建的平房村。這村子起初由明愛負責管理,後來業權轉交至由村民組成的合作社,成為只能住不能賣的合作社房屋。村裏現時約有一百人居住,大多是老人家,個個都是退休漁民,曬得一身黝黑,有種舊時漁港的況味。
如果合作社解散,政府就可以接管村子,所以這條村的人出名齊心。村屋設計像井字型公屋,可以看見對面的住戶,互相照應,一塊水泥牆連接各戶,廁所和浴室設於單位外公用,唇齒相依。曾經有報導記述因風吹雨打,這條鄰近海邊的舊村屋頂經常漏水,但村民沒有個人業權,拿的是集體牌照,沒法申請政府資助,於是漁民的年輕後代自己組織維修隊,用以前補漁船的技術修好屋頂,只花了五萬元,與外邊的報價差20倍,這促使村民以後更加團結,親力親為。
這兩條西貢村落均依山而建,有一定斜度,怕上斜坡的話,可以先從西貢墟坐小巴到對面海,一路走往海邊走下去,再沿港灣散步回到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