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霓虹燈 】曾幾何時,香港被喻為是一個「不夜城」,越夜越精彩。可是自疫情過後,香港人的生活模式有所改變,加上百物騰貴,導致晚上市道冷冷清清,因此最近香港政府要推出一連串「夜繽紛」活動,藉此催谷人流拯救本地商戶的夜蕭條。
自香港開阜後經濟起飛,不少置身於大街小巷的店舖也在店外設置耀眼奪目的霓虹燈來抓住途人眼球和突出品牌特色,入夜後,一個又一個的霓虹燈互相疊加就形成了一道五光十色的璀璨景象,也將香港昔日浮華喧鬧、紙醉金迷的夜生活表露無遺。
不過好景不常,由於政府基於安全考慮,從2013年起,每年就拆卸了不少霓虹燈,同一時間市面上的商戶亦以成本較低的 Led 燈取代之,導致霓虹燈這個最能代表香港的元素(更是標誌) 逐個逐個在大街上被拆下來。
每一個來到香港的外國人,都會被超現實和紛亂緊密的霓虹燈所深深吸引。從王家衛的電影,到Sci-fi荷里活電影大片《銀翼殺手》和《攻殼機動隊》,都以霓虹燈虛實交錯的氛圍作為背景,當你細心感受,更會體會當中的一份浪漫氛圍,都反映著這座城市的一份獨特情懷。
在香港的經濟繁盛期,不論是資本雄厚的大公司,還是規模較小的商店,在店外都會有一個屬於他們的霓虹燈,他們不約而同斥巨資委託工匠訂造一個霓虹燈,這個色彩鮮艷的霓虹燈不但是為了吸引途人目光,更是承載著每一家公司的靈魂,希望公司能代代相傳。因此每一個霓虹燈都突顯出公司的特色,絕不會出現千篇一律的設如森美餐廳的牛形霓虹燈牌、利工民的金鹿招牌和伊利莎伯大廈的巨型 Panasonic霓虹光管招牌等等,在當時本土企業百花齊放下,風格迥異的霓虹燈造就了燈火璀璨的街道,映照著香港的璀璨繁華。
為何香港的霓虹燈文化如此獨一無二? 也許從去年上映的電影《燈火闌珊》可以窺探之。正如戲中任達華的台詞:「色彩是無法複製的,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大家可以透過電影去懷念。」
電影《燈火闌珊》以霓虹燈作為「主角」,講述霓虹燈師傅在離世後,遺孀與徒弟一同在透過霓虹燈點亮回億和尋回自我的故事,為了呈現出霓虹燈的獨特視覺,拍攝團隊花了很多個夜晚走遍全港九新界的大街小巷,透過記錄每一個擁有獨特色彩的霓虹燈,好讓日後人們記得香港曾經如此繁華過。
眼見最能象徵香港文化地景的霓虹招牌正逐個逐個消失,讓人大感婉惜,大有不少有心人積極保留這些經典的霓虹招牌,像香港的大館就將不少被拆卸的經典霓虹招牌保育下來,並曾在館內以展覽「霓續」為題,展示出代表香港獨特的視覺美學,也讓人欣賞到昔日工匠們一絲不苟的手工藝。
猶記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大街兩旁的五光十色的霓虹爭妍鬥豔,其實某程度上也映照著香港百業繁盛,可是當最能代表香港文化遺產的霓虹燈逐漸消失,燈火輝煌的夜香港開始變得燈火凋零,此刻你就知道,昔日的「東方之珠」的繁華光景,其實已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