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在訪問時曾說道:「《重慶森林》的主角不是王菲,也不是金城武,而是城市本身,是香港的夜與日。《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就是香港的光明與黑暗。」香港的城市街景和色彩繽紛的霓虹燈,為王家衛的電影中浪漫又悲哀的故事烘托出一個個既迷離又夢幻的場景,霓虹燈亦漸漸成為這座城市獨特的視覺語言。近年,不少歷史悠久的招牌都因未符合建築物條例而要拆卸,全港 400 多個霓虹燈到底何去何從?
霓虹燈招牌最早出現在 20 年代,當時商店在建築物外懸掛招牌以作宣傳。 隨著香港經濟起飛,霓虹招牌在其後幾十年間於香港遍地開花,彌敦道和灣仔一帶的街景尤其璀璨奪目。70年代時,日本電器品牌 National Panasonic 樂聲牌的招牌更是當時健力士世界紀錄最大的霓虹燈。
全盛時期,香港約有 30 家霓虹燈廠。製作霓虹步驟繁複。首先要畫紙模,然後就是燒、吹、屈曲光管,之後要安裝電極,接駁大火牛燃燒管內空氣,再抽真空光管並加入俗稱 「Neon」 的氖氣,最後收口。全人手製作,靠的是師傅的經驗與手藝。而霓虹燈的字體設計則深受中國書法影響,常見的圖案、雲紋和牌匾邊框也包含不少中式元素。以最具代表性的當舖招牌為例,蝙蝠和硬幣圖案就象徵著祝福和財富。
隨著八十年代工廠陸續北移,香港霓虹燈行業逐漸衰微。2000 年起政府收緊建築安全條例,很多招牌被評為違規建築,難以逃離清拆的命運。有些老商戶因成本昂貴而不參與檢核計劃,寧願拆掉招牌。舊有的霓虹燈招牌陸續拆卸,取而代之的是比較環保的 LED 和燈箱。現時全港只剩約四百多個霓虹燈招牌。
IG 帳戶 hkfilmtofeel 專門以菲林相機拍攝香港各區舊式建築物、街景和碩果僅存的霓虹燈。充滿老香港特色的街景泛著淡淡的黃色,一張張照片滿是年代感。有時候拍完照片剛上傳到 IG 沒多久,霓虹燈就被拆掉了,版主也希望自己不會變成「霓虹燈殺手」。也許這就是城市發展的唏噓。
招牌一個接一個拆下,但仍有人默默以各自的方法努力為霓虹燈賦予新生命。 本地保育平台「街招」由兩位建築師成立,他們嘗試聯絡商戶,收集並修復廢棄的招牌,甚至試過招牌拆到一半才從清拆工人手中把霓虹燈「拯救」過來。理大設計學院副教授 Brian Kwok 則推出書籍《霓虹黯色》,收錄南華霓虹燈電器廠捐贈的二百多張霓虹招牌手稿,亦會舉辦講座、展覽等活動,讓這珍貴的本地文化得以傳承。
與此同時, 一群老師傅依然堅守著傳統工藝。他們不只修復霓虹燈,也跟上時代的步伐,與不同團體合作,製作小型霓虹燈藝術裝置。入行 30 多年的胡智楷師傅說,只要有人喜歡,就會繼續做下去。很多傳統工藝都面臨青黃不接的問題,霓虹燈也不例外。藝術家兼設計師 Karen Chan 陳家倫是全港唯一一位霓虹燈女藝術家。她兒時住在銅鑼灣,經常流連的地方也都是五光十色的招牌,因此對霓虹燈情有獨鍾,後來更選擇向霓虹燈師傅拜師學藝。
城市中的霓虹燈也許會慢慢褪去光彩,但相信未來會繼續以其他形式繼續發光發亮。霓虹燈不僅僅是招牌,也承載著香港的歷史、藝術與文化,值得好好保存。正如胡師傅曾在訪問中說道:
「藝術很特別,你覺得某樣東西是藝術,那就是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