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從事藝術創作同時保持身心健康的青山。
上集提到,某些策展人(Curator)擁有金手指力量,可以將作品單車變摩托,咁到底策展人的工作係咩?策展又是什麼一回事
係牛津詞典裏面,「策展Curate」 解作負責策展、安排藝術展覽, 管理藏品,簡單啲講就是負責藝術品佈置同梳理藝術家作品脈絡,但現實由於經費所限,好多時策展人都要兼顧Marketing,PR甚至作品銷售(聽過最誇張的是要照顧埋藝術家的屋企人住宿事宜),而亦都因為經費問題,最後一點作品銷售,嗯,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假如你認為策展只係掛幾件畫,隨便寫幾句前言就當策展思路,同做event差不多,那種自嗨式展覽最後只會形成死閉環,對作品同策展人結果都不太好。一場成功的商業策展,我認為就好像一次藝術創作,不妨沿用當代藝術的創作思維去思考以下幾點:
選題有時已經可以玩好耐,不妨揀一些有爭議卻容易被人忽略的生活細節入手,例如英國藝術家Tracey Emin 的《My bed》,不知道是分手時的悲痛給她決心還是什麼,她忽發奇想地將一張分手後陪她渡過痛苦4日,床上面仲有用過的condom,有煙頭,有 M 血,有絲襪的凌亂不堪的床,赤裸裸地搬到觀眾面前呈現,還獲得多個藝術大獎…最後仲成功拍賣咗接近2.5億添(嗚嗚,點解我分手嗰陣無諗到⋯⋯)。
不知道你有沒有試過,在未到達展覽之前,你大概知道裏面是怎麽樣,就像 TVB 的連續劇,第一集就已經猜到結局的感受。可以不妨大膽點,跳開傳統展覽形式的框框,就像Christo and Jeanne – Claude 在2021年,用布包裹起整個凱旋門,幫巴黎吸引咗500萬遊客,震撼了全世界,也被公認為2021年全球最偉大的公共藝術。
你會發現,現在的展覽有個特色,就係將任何東西放大,就已經可以做一個展覽,但呢個只是做咗一半,展品除了物理上誇張,還可以是從認知上。2003年冰島藝術家Olafur Eliasson 將「太陽」放在倫敦的Tate Museum,取名為The Weather Project,他用科技模擬出一場超現實和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日落,令人反思大自然、科技與人類的關係。
不用多提,2019最具話題的香蕉,連街市賣生果的大姑都會問,點解自己條蕉唔可以賣15萬呢,就知道呢件作品成功地方之處是——藝術的傳播性是來源於生活體會。
綜合以上四點,一個好的商業策展人其實並不容易,我認為當代藝術的真正創作者,其實是策展人才對。
講返「九龍城寨」個展,也許大家會笑它簡約風,小學生貼堂,但它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就係最簡單,最難得,亦是大家最容易忘記的兩個字 —— 真誠。
視覺藝術家/文化藝術顧問,曾在本地及台灣、倫敦舉辦多個跨界個展,擅長商業x藝術文化mix & match,打滾漿糊數十載,平靜又發瘋,聊以自娛耳。
Instagram:@Cink_Shan
FaceBook:青山不墨 Cink 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