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發達的時代,相信很多人都快忘記了執筆寫字的感覺。有人說「見字如見人」,對書法藝術家青山不墨 Packy Lai 而言,書法就是一面鏡子,每個字都有力量,而且能觀照我們的內在。就讓她透過毛筆和書法,帶領我們感受筆墨之間的韻味、詩意與文化。
臨摹是很多人剛學習書法的必經階段。Packy 七、八歲開始寫毛筆,一開始寫的居然不是字帖,而是日曆。「小時候我會撕下日曆,在背面跟着字來寫。其實我以前比較喜歡畫素描,我覺得素描跟書法的共通之處就是媒介比較單一,但是單一之中又很多變化,比如只用鉛筆就能做到光影和輕重變化。」
「青山不墨」這個如此有詩意的名字,原來林則徐的詩句:「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Packy 很喜歡開首四個字,所以拿來做自己的號。「整首詩的意境就是,最美的筆墨都無法描繪青山本身的那種味道。就算那幅畫畫得多漂亮,都不及你親眼去看一次、感受一下。」
現在 Packy 還是會時不時練習字帖。「同一張字帖,不同時間看感受都會不一樣。我以前追求字形的寫法,現在會看字形的質感、表達出來的感覺和氣韻。」回顧以前的作品,Packy 發現自己不同階段的字也有所不同,對她而言,書法就像一面鏡子。
提到書法,可能第一時間會想到字畫。 除了會創作大型的拼畫作品, Packy 還會將書法結合動畫、在毛筆字上加上 Lego,或是在墨水加入鹽巴和牛奶等,讓字呈現獨特的紋理。她形容自己其實在實踐文化革新,而不是單純追求書法形式上的創新。
去年在倫敦的展覽中,有一幅廣東話「井字過三關」,無論橫豎斜着唸出,那些字也說得通,非常有趣。「那個展覽關於移民到英國的香港人。我希望大家看完作品會會心微笑,從中能得到共鳴和啟發。」
剛開始創作書法藝術時,Packy 沒有公開自己的照片,她笑言很多人看到作品以為他是男生。「可能我的字給人一種陽剛的感覺,而且基本上 99% 的書法家都是男性。很多人看到我的大型作品,也會好奇我怎麼寫、怎麼拿筆。」現在女性書法家較少,在重男輕女的年代更是少之又少,Packy 很欣賞民國時期的文人張充和。「以前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不多。我很欣賞她的為人和故事,後來也開始欣賞她的書法,她的小楷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