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看運動員每次比賽之後的訪問,有些比較老練的運動員,會說事先準備好的官方回應,有些會比較真情流露,而今屆有一位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年僅只有17歲就已經拿下兩屆跳水冠軍的小妹妹,全紅嬋。
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看她的比賽片段,她比賽的狀態就好似開咗掛咁,有隻金手指係後面幫她通關,而她拿下第一次冠軍的時候只有14歲,才剛剛學會跳水不久。
當被訪問時,主持人問「你心情如何,緊不緊張時」,她眼中只是直勾勾看著記者手中的公仔,輕輕回應一句「嗯,差不多。」那種天真無邪和鬆弛感,比賽對她來說就好像只是吃了碟菜,還要是小菜。
這種天賦型選手,我會形容不是老天爺賞飯吃,而是老天爺跪著求她吃。
那麽天賦是一個什麼東西?大概就是你和對手學同一樣東西,然後各自做一次,你能在過程中感覺到竅門,感到隱約有種說不出的愉悅,知道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很快知道如何調整過來,而且會越來越爽,越來越興奮。
而沒有天賦的人哪怕做了一千遍一萬遍,都沒有感覺,反而覺得痛苦。
運動和藝術都是一門講求天賦的領域,有天賦的人比沒有天賦的人多一種理解的角度,能更深更容易感受到當中的規律,並能獲得持續的快樂,因此會自發地產生興趣繼續鑽研下去,這種感受是不能騙自己的。
相比之下,是不是努力就顯得不值一提?也不然。
記住,比我們有天賦的人都在努力,努力固然是有用,但我覺得要巧妙地努力,不是在體能、技能等已經固定了的天生能力上比努力,而是在自我認知和思維模式上努力。
尤其是當代藝術,技法不是創作的唯一,靠累積和刻意練習,是能夠在信息差、認知差,執行力等找到自己的創作語言,有很多藝術家有天賦,但缺乏這些東西。想想你小時候對著書本塗鴉,也沒有什麼天賦,但你享受和找到當中的樂趣,關鍵就是你有多大的願力去開始行這條路,如果大家都不玻璃心的話,剩下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罷了。
視覺藝術家/文化藝術顧問,曾在本地及台灣、倫敦舉辦多個跨界個展,擅長商業x藝術文化mix & match,打滾漿糊數十載,平靜又發瘋,聊以自娛耳。
Instagram:@Cink_Shan
FaceBook:青山不墨 Cink S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