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畢明專欄|唔好咁天真啦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Art
5.69k views

畢明專欄|唔好咁天真啦

18.08.2023

Greta Gerwig的《Barbie》我是有點失望了,可能是經過《Lady Bird》、《Little Women》和《Francis Ha》的關係。前兩部電影,顯示了她作為導演的獨到觸覺及越趨成熟,最後者見證了她和Noah Baumbach雙劍合璧難得的默契和化學功力。於是以為來到他們一起玩芭比公仔會得米啦,又唔係。我被片首玩《2001- 太空漫遊》的純逗趣騙了。

這個曾說過最想拍的,是蘇格拉底和他的哲學老師、一位叫做Diotima的女哲學家之辯思對話的導演,令我有期望,她拍萬千眼球和利箭集一身的Barbie,本來以為會比如今的半鹹不淡更言之有物,或者切入與反省更off beat新奇,我錯了。

(圖片來源:電影《Barbie》劇照)

頭半部是比較OK的,在那個想像中的芭比國度,五彩繽紛又膠又幼稚,全部公仔男的冇腦,女的是一系列冇腦和冇腦扮有腦,四肢發達生活簡單,千篇一律。由色彩到生硬的動作,場景到氛圍,兼介紹了不少角色出場,作為起步,色彩的絢爛、膠活的空洞、女生們家家酒世界的合該肥皂劇般典型戇居,它都做到了,成功令觀眾進入狀態的。Margot Robbie沒什麼發揮機會,Ryan Gosling簡直一來便搶鏡上身,男版 “dumb blonde”下靶side-kick,要幾膠他盡膠,淋漓盡致。

某程度,這部分是no-brainer,不難,導演也讓它冇腦好玩地no brain。但完成沒有超額。(我以為會)

(圖片來源:電影《Barbie》劇照)

然後就是Part 2,Barbie要像Nemo、像《反斗奇兵》、更像《木偶奇遇記》的木偶,要闖進另一個未知的世界,透過一個歷程冒險蛻變,把自己升級成為better me的新版本。從來,文學創作如《綠野仙蹤》以至《尤利西斯》、《西遊記》,adventure都是關於transformation。

那段由Barbieland過渡人類世界的portal穿越,棄電腦化特技效果,玩默片式裝置和技法,穿山過海,低能low tech而舞台化,非常配合芭比的膠,是一個好的創作選擇。

(圖片來源:電影《Barbie》劇照)

問題是芭比從虛假的童話世界,去到現實的人類世界,兩者的落差就玩得沒味了。劇情也開始令人煩悶。

你說玩性別議題嗎,由「女權」Barbieland去到現實世界,男人繼續冇腦,主要由Mattel的領導和高層代表負責,繼續(硬)滑稽卡通,但性別沒得到更有反思或啟發性的處理。(海灘旁的男士們都係過鏡工具啦)”Ugly Betty”在片中演人類世界的Mattel員工Glory,算是為女性說話的代表,其實很說教和典型,她老公更是平面過A4紙的小道具。如果本片的主菜是「Gender」,其思考、諷刺和反省,都是不深刻和沒新意的。

(圖片來源:電影《Barbie》劇照)

「女人要叻又唔好太叻,有事業又唔好威脅到男士。。。。」

諸如此類,都是舊調。今時今日係未真正平權,但家庭主夫、男人冇咁抗拒女上司,已經是比較自然尋常的事,兩性之間不是停在恐龍時代,做女人難,做男人也不易,性別議題是有進化了,影片沒有提供2.0。

其實北美州80年代尾90年代頭,反省 “Superwoman”文化時已經細思極究,1.0翻渣再翻渣。點解我知?因為90年代我在加拿大讀大學,傳播系學科一定有重點性別課題,海量的討論,重頭戲有一大章節就是Barbie culture,解讀、研究、史料、影響,幾本芭比聖經罪孽手冊可以參考(仲有 Harlequin Romance culture又係)。她如何物化女性又話解放女性,既萬千寵愛又動輒得咎,總之女性由家庭主婦變事業女性,時裝形象由淑女貴婦變pantsuit Power Woman,都是文化符號,都有精闢革命分析,影片就一味歌舞和片面的心理掙扎,最好的玩味,已經係Barbie拒絕被 “put in a box”(literally)。而歌舞場面並不算娛樂性豐富可觀度很高。

(圖片來源:電影《Barbie》劇照)

從Barbieland到現實世界,文化衝擊會否太少太淺?生活日常由膠世界到人肉國度,除了飲水有一些變化,她不像Pinocchio更多人性領悟,芭比從來係得少少fear怕橙皮紋同死,冇喇,尋找自我身份的命題,模糊到要登報lost and 未found。

Ken用他的簡單頭腦中了父權降,把toxic masculinity帶入Barbieland本來幾好玩,但又是落墨太淺。男性都有的掙扎、恐懼、成長的難,免提了。Glory個女Sasha,反叛年齡啦,我以為有戲,為少女說一點話,點知又係道具,入了Barbieland直情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全片唯一可以跟Ken一較高下,比較有表現的是Kate McKinnon的「怪Barbie」,至少有戲可演。

(圖片來源:電影《Barbie》劇照)

膠公仔去到人類世界,人類入膠世界,距離、反差和反省,可以玩的空間那麼多,有營養的戲劇卻那麼少。整個故事,不是想強調有腦袋,獨立思考,過自己人生的重要嗎?

說穿了,什麼女權、女性主義的思辯,什麼Misandry (厭男)vs Misogyny (厭女)都玩不出花樣,雖然很多外國評論表示反感,說電影Misandry,男人都是白癡冇個正常好人。女兒國的男人就是附屬,不是一次撥亂反正,是生意設定,影片連那個大肚公仔”Midge” (1963年推出)的腰斬原因都不敢碰。本來她的出現是想給Barbie一個平凡鄰家朋友 “plain-Jane best friend”,沒有Barbie的花枝招展,但因為大量投訴,家長和大人又話她樣子太年青了, “promote teen pregnancy”了,她就玩完了。

(圖片來源:電影《Barbie》劇照)

說穿了,什麼性別主義、女權反思都敵不過資本主義。芭比是總值14億美金的生意,影片可以冒犯金主嗎?又要marketing又要merchandizing,再努力都是一場華麗繽紛的product placement。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