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專訪BIKUTA MALAMIA藝術家Peter Wu|NFT展覽帶你傾聽內心的獨白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Art
5.43k views

專訪BIKUTA MALAMIA藝術家Peter Wu|NFT展覽帶你傾聽內心的獨白

11.03.2022

西方曾經有一個古老傳説:「當你在世上遇到一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便會招惹不幸。」未知傳説是否源於對雙生兒的恐懼,不過雙生兒的確是這世上的奇妙存在,兩個相似卻又相異的獨立個體,無論神情外貌或是舉手投足,都彷如世上的另一個我。BIKUTA MALAMIA主理人兼藝術家Peter Wu,從一對「雙生兒」的影子中得到領悟,發現原來每個人從出生一刻已注定是Twins,只不過是人們不自知?

Let’s sit down and talk about us, 2022 你是你的肉體,也是你的靈魂和影子,只有勇敢坦誠的與那個倒影對話,你們才能安然地相處。亦只有跟自己的對 話,才能得到對自己最真實的體驗和情緒。(圖片來源:IG @bikutamalamia)

BIKUTA MALAMIA個展:從一對「雙生兒」身上,發現另一對「雙生兒」?

BIKUTA MALAMIA近日舉辦個展 “Le monologue”,説來有趣,展覽取名為「獨白」,但展中作品卻多見「雙生兒」影子,展覽背後更隱藏深意。Peter Wu親自解畫,原來此「雙生兒」不同彼「雙生兒」,整個個展的故事還得從他家樓下的一對孖生姊妹説起。

專訪BIKUTA MALAMIA本地藝術家Peter Wu(圖片來源:IG @justin_in_a_peterland)

「我家樓下每天都會出現一雙姊妹,我並不認識她們,在兩年多的時間裏,我不間斷地遇上她們。姊妹倆總是形影不離 ,手拖住手安靜地坐在樓下觀望街邊日常瑣碎事 。有一次我聽到她倆其中一個在哭,神情帶點無助,幾天後我又再遇見她們又如往常一樣,靜靜坐在路旁。」Peter説。

(圖片來源:IG @justin_in_a_peterland)

正是這雙獨立又互相依靠的姊妹讓Peter得到啟發,「她倆猶如外在和內心的那兩個『我』,是自己卻又不是自己。」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裏都藏了一對雙生兒,Peter有感只有同時擁有「她們」,面對外在和內在的自我掙扎,才能真正與「我」展開最深層和赤裸的對話,找到與自己恆久、安然的共生平衡。因此他把個展命名為 “Le monologue”(獨白),以自己心中的「雙生兒」為出發點,在8幅作品之中,利用自畫像去演繹相似又相異的「我」,借這種親密的游離狀態,引領觀眾從肖像畫作與獨白短句中,重新認識自己。

(圖片來源:IG @bikutamalamia)

“Le monologue” 以NFT形式舉辦,探索另一個「觸不到的我」

有別於Peter Wu去年在太平山街的實體展,這次他把作品搬到網上虛擬空間Spatial 展出,選取虛擬平台作為展覽場地,並以NFT作為媒體,其實Peter不是為了回應藝術潮流,而是利用NFT的特點埋下創作意念及深意。

(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每個 NFT(非同質化代幣) 都是別具一格的獨立單位,猶如每個存在於世界上的人一樣,獨特而不可被取替。希望大家置身於虛擬的場地,看著虛擬的作品,尋回真實的自己。」Peter Wu

“Oops! There is an error, please try again later”, 2022 鏡子從來不會說謊,它只會將它眼前的一切事物如實的呈現在你的眼前。但當你凝視著眼前鏡子,大概沒有比找不 到自己更令人感到徬徨無助。(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筆者逛 “Le monologue”時,從輸入自己的名字,到成功進入虛擬空間Spatial看展,發現每個步驟甚至到作品的排列,都是Peter為觀眾埋下的伏筆,讓你我探索內心「觸不到的自己」。

You! Paint a better me, 2022 決心把最好一面現於別人眼前也許是你的選擇,但當你為了讓世界認識你、塑造著完美自己的同時,你要記得你也 是那個描繪者。(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的自己差別很大,所以當我打算做獨白主題,我就決定用虛擬形式呈現各種自己,包括真我、對外的我、內在的我、真實與虛擬的我,NFT正是一個最適合的渠道去表達。當你從Login進入展覽時,系統會要求你輸入名字,其實觀眾不一定要用真實的身份,想想在虛擬世界之中,連名字也可以是假的,人們又該如何去了解自己?我希望我的展覽能像一面鏡子,讓觀眾反思,在這面鏡子之中,他們能看到一個怎樣的自己。他們能看到一個怎樣的自己。」

We separate at where we met, 2022 你是獨自的來到這個世界,但只要你願意,那個如影隨形的另一個你會保護你、愛惜你,而那個你,不一定跟你相 似,但絕對不會背棄你。(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説來有趣,筆者正如Peter預想,下意識地輸入一個假名字,成功進入後,操控著一個虛擬的「我」逛展,淡藍色的空間彷如我的大腦般,一步一步地自由探索不同面貌的肖像畫。有別於某些帶間格的虛擬空間,Peter故意挑選了一個零間格的場地,其實這同樣是他悄悄藏下的深意。

You can’t make my heart smile, 2022 希望你能知道那個八面玲瓏的你,其實僅僅是為了面對世界而釋出的善意。當社會對你的枷鎖放下時,別要忘記想 起真正的自己。(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Peter説:「我曾考慮過選有牆有間格的空間,不過最後還是決定以作品去劃分空間,在虛擬展覽中,觀眾可以free flow地去看去探索,因為我想借作品提醒大家,應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去了解自己,又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幫你定義你的本質和真實的自己,所以我不想為觀眾定下一個看展的順序,當中8幅作品的創作理念都是圍繞同一個中心思想,只是角度不同。」

(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罕有畫風,正是來自Peter Wu心中的「隨性」

其實從太平山街的「巨型打卡牆」,到今次的虛擬個展,筆者曾聽過不少人評價Peter Wu的畫風在香港市場實屬罕有,未知是否與他在法國留學的經驗有關,Peter笑言自己的畫風比較隨意,不過份注重和追求黃金比例,更帶點孩童的玩味感,但這種風格好像與法國傳統藝術大相逕庭?

Reflection also counts, 2022 我們以為這世界最了解自己的定必是「我」,但看著從水中那個扭曲了的倒影,看著那個看似是我卻又不怎麼像我 的我,真的令人感到一片茫然。(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我覺得我的畫風的確受法國的留學經驗影響,因為我念的是非常傳統的art school,當時的教授會不斷追問我創作的原因,解釋為何要用這種那種的畫具,好似每個步驟都得經過計算,正是因為這樣,更讓我意識到我討厭每次創作就要問為什麼,所以後期我在創作時,我不會想仼何理論或用色,我反而更愛隨心創作。所以在我創立BIKUTA MALAMIA後,我脱離了傳純學院體制,以free flow形式創作。但當我完成作品後再次回望,我其實是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彷彿就是內外在的我的溝通。」

Why strive for perfection? just be real, 2022 世界總是要求我們聰明正直,大方得體,無時無刻都要表現得完美無瑕。但你要記緊,那個時而理性、時而感性的 你,無論陌生或熟悉,都是那個你已認識很久的自己。(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如何能傾聽內心的獨白,找到另一個「我」?

法國的留學經驗,讓Peter經歷成長與迷失,透過獨處和創作,傾聽內心真誠的獨白,才讓他一步步更清楚自己是誰,所以他想借作品寄寓觀眾誠實面對自己,就能尋覓到躲在內心深處的另一個你。

The r-evolution, 2022 自己是什麼?自己是那個曾經天真無邪、充滿希望的你,還是那個被現實折磨、把最後的稜角也磨平了的你?也許 全都不是,自己就是那個不斷撕裂和拼合、一直無限蛻變的那個” 你”。(圖片來源:“Le monologue”展覽圖片)

「因為我們在這社會體制下生活,時刻都面對要妥協的事情,提醒著自己要圓滑去面對,成為世界要你成為的人。所以我們更需要獨處,不要輕易被世界改變。我們人人都有外在為了生存而改變的一面,但千萬不能失去真實的自己。」

(圖片來源:IG @justin_in_a_peterland)

「世界總是要求我們聰明正直,大方得體,無時無刻都要表現得完美無瑕。但你要緊記,那個時而理性、時而感性的你,無論陌生或熟悉,都是那個你已認識很久的自己。」紛擾世道,的確披上一層保護色才是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門,不過願你我都能像Peter所説的,不要被外在改變真實的你,揭開保護色下,希望依舊能見屬於每人的獨特光彩。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