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M+博物館正式開幕,亞洲首間視覺文化博物館|首展「香港:此地彼方」,多角度展現香港前世今生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Art
18.04k views

M+博物館正式開幕,亞洲首間視覺文化博物館|首展「香港:此地彼方」,多角度展現香港前世今生

15.11.2021

籌備已久,西九文化區視覺文化博物館M+ 終於建成,並正式向公眾開放。筆者親試網上預約入場,發現入場人次爆滿,看來大家對M+的期待十分高!作為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整座建築合共18層,33個展廳包含超過1500 件館藏,匯聚近代藝術作品,從視覺藝術角度出發,由流動文化、影像、電影、設計及建築等展示藝術點子。除了藝術之餘,M+更被譽為最Instagram-able的打卡點,不如就一起看看吧!

(圖片來源:官方授權圖片)

(圖片來源:官方授權圖片)

M+博物館成近期最強打卡點!

M+總共33個展廳,當中含海量展品,除了珍貴收藏之餘,這裏的空間運用細膩,更成為近期的最強打卡點,先認真介紹展區前,不如先看有哪些文青最愛拍照點!

(圖片來源:IG@mplusmuseum)

(圖片來源:IG@mplusmuseum)

(圖片來源:IG@mplusmuseum)

(圖片來源:IG@mplusmuseum)

(圖片來源:IG@mplusmuseum)

(圖片來源:IG@mplusmuseum)

不過打卡之後,其實展品非常值得細閲,千萬不要單抱打卡心態走馬看花,浪費觀展機會。西九董事局主席唐英年致辭時也強調博物館規模之大,市民需要多參觀幾次才得以消化展覽之內容,MF特地選了其中一個展區為你仔細導航。

#「香港:此地彼方」迷李珍奇屋,展示香港前世今生

M+共6大展覽,其一展區「香港:此地彼方」由策展人彭綺雲Tina導覽。且談亮眼作品之前,不如先談談博物館本身。

(圖片來源:官方授權圖片)

作為視覺文化博物館, 這裏感覺很像文藝復興時期的「珍奇屋」,專門收納各款「不能被歸類」的奇珍異寶,而「香港:此地彼方」則像櫥櫃展現香港的記憶碎片,走完一程以後,彷彿把香港的前世今生像走馬燈般好好看過一遍,從1960年開埠初期的小漁村、頭頂碰到飛機的九龍城寨、標誌屋村彩虹村、能屈能伸的港人蝸居,由不同媒界作品,尋找此地彼方的身份認同。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最亮眼作品、打卡點集合

博物館地下大堂展廳「香港:此地彼方」,分為「此地」、「身分認同」、「地方」、「彼方」四章,旨在透過多元視角展現香港視覺文化。踏入展廳,門中有門,以「九龍皇帝」曾灶財墨寶揭開序幕,彷如穿梭於時代洪流,雖然無法細數所有展品,只好預覽幾款精選展品,其餘的留待開放之後你親身到訪。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1/ 九龍皇帝曾灶財的九龍地圖

「九龍皇帝」曾灶財作為展廳的起點,曾灶財多年來隨行揮灑的塗鴉書法,覆蓋香港多個電箱,視為香港早期的視覺符號,他的墨跡遍及大街小巷,同時也在非官方認可的藝術場所作畫,當時他的街頭塗鴉更曾被視作對英國殖民管治的反抗。

(圖片來源:官方授權圖片)

外界也曾多番質疑到底他的作品是否夠格放置畫廊之中,策展人彭綺雲Tina指,「我們正想以非傳統開始,從視覺文化而言,佢嘅作品已經係一個標誌,入咗流行文化平台。」Tina承認曾灶財作品的確具爭議,不過她卻認為以「九龍地圖」打頭陣,更能帶出作為視覺文化博物館的意義,而非藝術博物館。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2/《漂流家室》、《建築密度 #8b》、《變形蝸居》關注土地問題

向後推移,從早期的公共空間藝術,走到土地闆題,藝術家往往會把社會現實視為創作題材,作為香港的視覺文化博物館,館藏當然少不了關注香港政治民生議題的作品。黃國才(Kacey)創作的《漂流家室》,曾代表獲選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品是一間袖珍船屋,於維港漂浮「居住」,暗藏港人游移流離狀態的隱喻之餘,更明諷香港樓價過高的現實。Tina 補充:「2010 年,西九文化區未動工,藝術家在這裏海傍做了這個表演,並把裝置駛出海,與西九關係密切。」不過諷剌的是,現移居台灣的黃國才只能隔岸觀望自己的作品……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一幅熟口熟面的彩虹村作品,正是德國知名攝影師Michael Wolf遺作《建築密度#8b》,Michael Wolf 2005年拍攝香港最早落成的公屋彩虹邨,作品側重於外牆的幾何稠密布局,相信不少人也看過這幅作品,而這次展出的特別之處在於《建築密度#8b》與官方建築規劃草圖並置,提到媒界的放置安排,Tina指如何把各種展品拼湊並組成完整畫面是策展的一大挑戰。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至於委約作品張志強的《變形蝸居》,正是展覽中互動性較強的一項,藝術家以1比1形式仿製他於筲箕灣的居所,32平方米的「蝸居」盡現靈巧之處,屋內空間由趟門分隔開,推開後卻變出無數空間,誰想到小小蝸居卻會藏了一個Bar枱?

(圖片來源:官方授權圖片)

打卡之餘,Tina最希望能透過藝術令大眾反思現實問題,除了美術角度外,更多是反映社會歷史,「從文化角度,透過館藏,希望挑選一些可以表達到社會現象的作品。」談及這3組不同媒介的並置安排,「藝術是比較抽象、比較個人、比較主觀,如果用一個我們日常會遇到的問題,或者是觀眾會關心甚麼。一方面,你看到黃國才的作品,接著Gary的屋,接著彩虹邨,如果串在一起,你是看得到的60年代,政府如何處理房屋問題。」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3/「此房間內含有敏感內容,或不宜兒童觀賞」

展廳還藏了不少數碼創作的作品,藝術家江康泉(江記)《海市鏡花》被視為最適合打卡的作品,作為沉浸式動畫,江記故意避用懷舊符號,反而藉意以熒幕與鏡子配置,以動畫萬花筒營造新世界感,探討人與城市關係,探索現在與未來的想像。

(圖片來源:官方授權圖片)

除此之外,更展出名為《前後與左右》的影片,「透過這場沉浸其中的視覺之旅細看這個城市,了解此地的創意工作,一瞥創作人眼中的香港人故事」作品取材自20 部電影,包括王家衛《2046》、杜琪峯《文雀》、陳果《香港製造》、彭浩翔《維多利亞壹號》,而《十年》電影片段亦有閃現。不過特別一提,放映空間入口提醒:「內含有敏感內容,或不宜兒童觀賞。」其實博物館籌備前曾多次陷入政治爭議,館藏被質疑是否違反國安法,未知「敏感內容」告示是否相關。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策展人彭綺雲Tina:「希望大家用較開放的態度來注意身邊事物」

「香港:此地彼方」展品時序由1960至2000年,被問道是否故意避開千禧後年的敏感藝術創作,Tina坦言:「作為大機構,我們不是很靈活的。」因為收集館藏過程漫長,加上博物館早在3年前籌備,從館藏角度看,新博物館需做要基礎的展,「我也想放寬講香港故事的框架,但我們是在做視覺文化,不是歷史博物館。」對於「只藏不展」的策展危機,Tina回應:「今日展不到,明天會不會能展出?不用太擔心,畢竟博物館只是即將開幕。」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沒有過去沒有今日。」

Tina多番強調博物館以視覺藝術定位,希望到訪者「睇完後會有一個新鮮少少角度去睇呢個城市,或日常生活,或成個環境,多啲留意欣賞或回想轉頭 ,香港點解會咁樣。」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香港有很多博物館,藝術館、歷史博物館、文化博物館,它們是圍繞同一個主題,但用不同角度說故事。」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圖片來源:Madame Figaro編輯部)

作為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大方向旨在呈現近半世紀較突出的視覺文化藝術,現時博物館的確陷入「藝術和諧」、「只藏不展」等爭議,但無可否認的確值得到訪。作為總結之詞,策展人Tina希望盼公眾持開放態度注意身邊事物,期望將香港藝術、建築設計、及流動影像等不同媒介並行而置,把香港視覺藝術作品帶到國際層面。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