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不再「維園見」:公園的公民意義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Art
7.6k views

不再「維園見」:公園的公民意義

02.12.2019

以「維園」為題的報導不外乎是樓盤、年宵、花燈、六四、七一,另一種則直接以維園為丈量單位,例如寫2019施政報告:「擬五年收回400多公頃私人土地 相當於21個維園」,或者報導南加州山林大火的標題:「面積等同兩個維園」。為甚麼?論面積,維園並非全港最大,卻是最多香港人踏足的公園。除卻本身的休憩用途,維園還是公民運動啟蒙場地。

文化人梁文道在十年前的一篇文章〈容器〉中提到維園之於香港人的意義:「假如沒有維多利亞,沒有因它而生的整條遊行路綫規劃,我們還能夠想像甚麽叫做政治集會與大規模的遊行嗎?……隨時日漸久,儀式成型,大家發現一座球場居然就是點算人數的工具。我們進去又出來,就像一個量斗裝滿之後再傾清,進去裝滿它,出來倒光它,一杯杯的米,一球場一球場的人,順序流向夜裡的街道。只要被計量過,事就成了。用報紙上的說法,這叫做「市民表達了他們的訴求」。然後我們會去就近的窄街,覓一食店,聊天宵夜,再回家洗去身上的臭汗,由數目還原為人。」

昔日「迫爆維園」的盛況,往後未必再見。(AFP)

全球各地 奪回公園之戰

世界上也有不少公園被轉化為抗爭或運動要地的例子,例如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People’s Park在六十年代已是抗爭地點。1969年,校方要將公園改成足球場,令三千人遊行要「奪回公園」,結果一個學生被警方槍殺,另一人被射盲,這天被稱為「「血色星期四」(Bloody Thursday),至今,公園仍然開放給學生、市民及無家者,成為反對建制的抗爭象徵。

此外,2011年「佔領華爾街」抗議者聚集和搭建營地的紐約Zuccotti Park、設有演說者之角(Speakers’ Corner)和容納大型集會的倫敦Hyde Park、定期舉行受害者家屬集會的Laleh Park。較近期的要數2013年土耳其的「佔領蓋齊運動」,最初只是由50個環保人士發起,抗議政府將伊斯坦堡新城區僅餘的公園Taksim Gezi Park改為商場,後來警方出動水炮車和催淚彈驅散,演變成數百萬人示威及全國罷工。

People’s Park在六十年代已是抗爭地點 Photo: Greg Peterson / The Chronicle 1969

維園是一種儀式

而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馬傑偉則曾以六四集會作例,指維園為「活歷史」禮儀:「維園的意義卻比以前更見重要……民間的六四歷史教育,香港角色吃重,每年六四悼念肩負再現歷史的重大責任。將來當國內六四研判有變,又或港青重拾自信與希望,維園也許會再次燃起新一代人的燭光。」

六四燭光晚會是世界上少有能持續多年的燭光悼念集會,根據主辦方統計,今年的晚會有超過十八萬人參加,是繼六四事件二十週年後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年,有評論認為這代表香港人已由前幾年反對行禮如儀、杯葛集會的「去六四化」轉變至「再六四化」。在人心和輿論更迭間,更顯得維園這一固定集會地點的重要,不論人數多少,你來或不來,它都在,在等待終究放不下的人。集會中,有大學生接受訪問時說:「「恐怕這次會成為香港最後一次六四晚會,這次不來,以後就沒有機會再來。」果真一語成讖。

今年11月警方首次於維園施放催淚彈(Reuters)

還嗎?

確實,在維園集會並非必然。支聯會在1997年申請回歸後的首次七一遊行,就被市政局否決於維園起步,遊行改於天后港鐵站出發,逾3,000人在回歸日冒雨遊行至舊政府總部。此後十多年相安無事,直至2017年又遇阻。今年八一八警方則只批准集會,不批准遊行,迫使市民用盡方法,四面八方湧進維園,而上個月警方更在維園施放第一顆催淚彈,則正式改寫了維園的歷史。

本來維園非常「和理非」,四周綠草如茵,可以論政可以拍拖,集會人士扶老携幼,完全沒有預料變成戰場,當時在場的記者關鎮海這樣描述:

維園是香港民主自由的Symbol,多年來遊行在這裡出發,保釣行動的學生靜坐被皇家香港警察打至頭破血流,八九民運連港區全國人大鄭耀棠都曾經在這裡手牽手喊過「民主」。過去大型遊行就算發生大大小小警民衝突,灣仔鵝頸橋至金鐘一帶是高危地區。至少,警方有意避開生活區與群眾發生衝突,如果維園的集會有一定的合法性時,警方從來沒有理由在高士威道、告士打道佈防。

當日警方只給予兩分鐘,要大批民眾在草地跌撞疾走,他形容:「歷史性向維園射的每一發催淚彈,也正中香港民主自由的心臟。」

隔天的「星期日生活」編者話題為〈2047還會有維園嗎?〉:「昨天維園原定有集會,但和平集會似乎愈來愈不可能,防暴警更首次在維園放射催淚彈,完全沒有預期或預備的市民爭相走避。維園本來是香港最開放的聚眾空間,可以議事,可以談情,如果這一刻叫我想像香港的2047和未來,維園可會有一個碑紀念今日,碑上會寫上什麼?」

往後,維園或會打回原形,變為純粹的休憩公園,而在維園抗爭的記憶只留在我們心中。

11月2日後,民眾開始改在銅鑼灣其他地方開始遊行或集會。(Reuters)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