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過敏,世間上還有比這更「左右做人難」的事嗎?但疫症之下,長時間戴口罩是無可避免,加上冬天到,皮膚問題直線加劇。那麼面對紅腫、暗瘡,甚至濕疹爆發時,又應如何應對?口罩選擇上又應該注意甚麼?編輯部請來了醫生 Dr. Amy Wang 來解構「口罩面」問題。抗疫之餘,皮膚健康也不容忽視呀。
現時越來越多人提及「Maskne」一詞,即因長時間戴口罩而生的mask acne(口罩痘)。除此以外,紅腫、乾燥、痕癢、濕疹也是常見問題,尤其油性同敏感性皮膚人士就更為明顯。
因為冬天皮膚較為乾燥,屏障功能受損,就容易被細菌,病毒,真菌,或過敏原入侵。所以保濕!保濕!保濕!
要解決膚乾燥的症狀,可以選擇鎖水性高的潤膚乳,還有要避免用很熱的水洗澡,才能減少洗去過多皮膚油脂、導致油脂不足的情況。雖然用熱水洗澡真的令人欲罷不能,但還是
以下就跟著醫生從四方面入手,解決口罩皮膚問題吧。
「戒口」是常識吧!皮膚出事,就不要再碰辛辣、刺激、煎炸食品了。另外高糖、高脂食品也盡量少食,有研究指出高糖、高脂、奶製品(如速食、零食、朱古力等)會刺激胰島素及荷爾蒙等化學物質上升,增加暗瘡爆發的風險。
既然是口罩惹的禍,當然要從根源入手。盡量選擇合適自己面型的口罩以減低磨擦和增加口罩防病毒效用。而且一般來說,普通外科已經十分足夠,除非要去高危地區或多人聚集地方,否則就不需用到透氣較差的N95口罩。
如今口罩除了防止病毒散播了,也成了很多人的穿搭單品。可是彩色口罩在加色過程中增加了被污染風險,而且色粉有機會導致部分人皮膚過敏。所以為了靚樣著想,要取捨一下了。
另外也有很多人會選擇可重用的布口罩。記得每天用60°C以上熱水加入少量番梘去清洗,並要晾乾或烘乾,來保障衛生,減少細菌引致的皮膚問題。
雖然現時口罩不如疫情爆發初期般「貴過黃金」,但很多人還是習慣一個口罩佩戴一整天。醫生建議,外科口罩4至6小時就更換一次,以減少口罩潮濕的環境;可以的話,每1至2小時就到空曠或無人的地方除下口罩。
疫症之下,清潔變得尤其重要,面部清潔亦不容忽視。記得每天都要卸妝(即使只用防曬霜,都要卸!)徹底清潔鼻翼周圍等死角位置;再用清水及低敏溫和的潔面產品清洗皮膚。
保濕方面,塗一層薄薄的保濕面霜就可,太厚容易堵塞毛孔。至於長痘痘,就忍手不要去擠啦。
油性、混合型皮膚人士要再注意,Dr. Wang 建議大家避免油類或比較粘稠的護膚品;如果油脂分泌嚴重,可以使用控油產品控制。除基礎保濕外,可選用重點修復成分的產品,例如維他命B3去做保濕、控油同改善暗啞膚色。
香港醫務委員會執照
香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家庭醫學文憑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