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label-0##
全港有逾八百條公共行人天橋。情形就如港鐵一樣,這場運動教人們赫然發現:天橋掌控了城市的動線,警方經常佔據天橋反制,不利地面戰。政府自八十年代起以行人天橋和隧道規劃行人道路網,將行人分隔,地面則供汽車優先使用。關於香港如何變成天橋之城的論述眾多,在此不贅,早在十一年前,政府已着手研究旺角行人天橋系統,建議在亞皆老街上興建長約六百二十米的超級天橋, 沿亞皆老街由塘尾道行人天橋伸延至黑布街,希望疏導區內行人路的人流。建築師何文堯曾於兩年前指出,亞皆老街屬「東西走向」,若建成天橋,不論冬夏,亞皆老街的半條街永遠都不見天日,而天橋亦會影響低層和街道通風,令整個社區更加悶熱,同時會困住車輛的廢氣。
當時他尚未料到會有催淚彈圍城,若果超級天橋建成,相信催淚氣體無處飄散,遺害更加深遠。計劃一直惹來爭議,目前仍在設計和檢討。但舉一反三,這半年警方在元朗、荃灣、將軍澳和中環等「天橋之城」的催淚彈放題,教人如何相信催淚煙粒子會如警務處的醫療顧問聲稱「可隨風吹散」?
警方可以鎮守天橋,市民為何不可?但天橋往往連接商場、樓盤和港鐵站,令人無處可逃。近月的「和你SHOP」與「和你LUNCH」活動,每遇港鐵或商場落閘,警方上橋包抄,市民便與警方困獸鬥,諸如奧運橋、領龍翔道天橋、上水廣場天橋,險象環生,更有年輕人驚慌跳橋。
值得思考的是,為何天橋通常是商場接商場?曾有報道調查,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東至悅來坊,南至荃新天地二期,西至大涌道,北至愉景新城,可接通20個大小商場。便民的天橋理應四通八達,連接多元的公共與生活空間,例如街市、休憩空間、市中心街道、公共設施、政府機構、大眾交通樞紐乃至屋邨,但事實並非如此。
亦有研究指出,自香港置地集團於1965年獲政府許可,建造及管理連接文華東方酒店及太子大廈的天橋後,天橋的用途就不再限於人車分隔,而是為了連繫商場,易於管理人流及促進消費。這種以天橋貫穿港鐵、商場與住宅的一站式生活,住在沙田、大埔、坑口的市民最有同感。人們說天橋是「行人輸送帶」,但這些輸送帶想送我們到甚麼地方?
多宗衝突過後,各區的行人天橋加設圍網,包括紅隧行人天橋和灣仔告士打道天橋。但這些「鳥籠」沒有扼殺市民的創意,部分人在鐵網掛上鎖頭,將橋變成心鎖橋,成為文宣平台。或許,天橋反映的是香港人一貫講求快捷、目標為本的精神,但今天的香港人,更願意慢下來,腳踏實地走在街頭,細看自己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