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名導與他繆思(一)|尚盧•高達最重要的五位女性
若數影史百年的關鍵一章,誰都無法繞過「法國電影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下簡稱「新浪潮」)之名。這場60年代法國掀起於的電影運動,不僅震撼當年的影人與影迷,經歷六十載洗禮,締造的經典、開創的技巧、留下的精神,迄今仍然以不同方式流動、發酵與擴散。數新浪潮電影:尚盧•高達、杜魯福和艾麗絲華妲影響常隱見於各地影視藝文與時尚界,可說是流行文化「永恆的繆思」;當中高達更堪稱「女神伯樂」,經他發掘或合作過的幾位女星,銀幕裡外也活得精彩。
「繆思」(或作繆斯,Muses)原指古希臘神話中,司職文藝與科學的九位女神,她們從不動手創作,卻啟蒙他人想像,而古時創作者多為男性,他們又常以身邊女性為靈感,故「繆思」一詞常扣連本質柔美的女子。
氣質優雅的法國女人是新浪潮導演的靈感之泉,「愛談政治,更愛談女人」的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是佼佼者。猶記得,去年看紀錄片《眼睛相旅行》,片中「新浪潮之母」艾麗絲華妲(Agnès Varda)因想念唯一尚在世的同期舊友高達,千里迢迢拜訪其家,誰料屆八旬的高達依舊反斗(或斗膽),以「惡作劇玩笑」送華妲閉門羹。看華妲一臉傷感,不禁聯想起,高達五位「繆思女神」的神傷。
高達生平超過90部作品,勇於打破電影的常規、敢於宣示政治立場,亦不忌諱自揭情史。50年代初,他還是影評人,已高調關注首位靈感女神珍・茜寶(Jean Seberg),當上導演,即點名珍做首部長片《斷了氣》女主角,使女方一炮而紅成文藝Icon。雖然兩人友情尚好,但成名卻間接給珍招致往後意外的危難——因個人政治立場,被FBI污衊是間諜及懷上黑豹黨成員的孩子,慘遭媒體瘋狂報道,41歲終疑不堪壓力,服藥過度,紅顏早逝。
高達兩位「繆思」兼愛妻:安娜・卡里娜(Anna Karina)與安妮・維亞澤姆斯基(Anne Wiazemsky),遭遇也不快。第一段婚姻,高達雖憑伯樂眼光及情人眼眸,以《女人就是女人》、《她的一生》和《狂人彼埃洛》,為卡里娜塑造出銀幕上俏麗、甜美與自信的「不朽女神」形象,可惜兩人的七年婚姻、六年合作,僅得頭兩年安寧,其餘多貌合神離,1966年更離婚收場,幾部作品從甜蜜到沮喪的劇情,恰好對應現實的愛情決裂。
第二段婚姻,跌宕亦強烈。1966年,高達認識剛演完布烈遜作品《驢子巴特薩》的巴黎大學生安妮,並初接觸年輕革命思潮,既與安妮陷入熱戀,於《中國姑娘》安排她當主角,一起參與 1968 年初反對政府解僱電影資料館館長的大型示威,之後,又接連創作《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周末》和《同情惡魔》等濃烈批判性的作品。奈何兩人避不了背景不同、政見各起變化的矛盾,於法國學運「五月風暴」後分手。但高達就是率性,主動將相愛到分離拍成自傳式電影《情陷高達》,不怕別人探看或八卦自己的愛情。
高達直率得徹底。曾合作《一切安好》的奧斯卡影后珍・芳達(Jane Fonda)是反越戰先鋒 ,1972年曾到北越視察跟當地士兵合照,傳出叛國消息及「Hanoi Jane」惡名、遭荷里活封殺。高達大膽寫出洋洋千字批評,還靈感到將當時報道拍成52分鐘影片《給珍的信》分析事件。
芸芸「繆思」,僅現任妻子安-瑪麗・米耶維勒(Anne-Marie Miéville)稍幸福。有別演員女神,安是攝影師,伴隨高達走過1971年開拍《一切安好》前,遭遇車禍致公司破產的低潮,又於1973至1994年間與他合組製作公司,自己同時編劇、執導、發展個人事業,1988年,她曾以《我親愛的主體》榮獲康城影展青年導演獎。2009年,台北光點曾為兩人辦雙回顧展,印證安是高達於家庭、精神與創作的靈魂夥伴。
第48屆香港法國電影節:2019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
新浪潮回顧展:2019年11月12日至11月21日
www.afhongko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