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借鏡狄更斯-《雙城記》,為香港寫下另一個荒謬時代的剪影。大概是他過於擅長觸動強權神經,令其筆下無數作品被內地下架。大抵,在強權眼中,永遠容不下一絲叛逆。而筆者深信,叛逆卻是構成每個城市的尖銳稜角……
「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昧的年代,……,一切盡在我們眼前,在我們眼前卻是空無一物。」翻開卷首,這是《雙城記》最渴望寫出的一段闕詞。狄更斯的《雙城記》以法國大革命為故事主軸,寫盡對革命中的每一處批判;人性的所有特質:憤怒、嫉妒、怨恨、虛偽、恐懼充斥著所有小細節。《雙城記》在一八五九年出版,一百多年後的我們卻沒能從歷史中學習,而是再一次掉進粗暴的政治旋渦,被時代擺弄。
「他們用彈藥回答/不中聽的喧嘩/寒蟬只能在沈默中爆發/冷血是冷血者的大麻/熱血讓熱血者/走到遍地開花」《雙城記》這樣說道。如果你也曾經愛過林夕,你會知道林夕的詞永遠是優雅卻迷離,而《雙城記》的風格卻是一反常態的赤裸。大抵,他也是自己筆下的寒蟬,在這荒誕時代中拋棄了屬於林夕的浪漫。「以粗暴對抗粗暴;以赤裸回應荒謬」這是林夕的態度,這是我們的日常,這是城市的寫照……
煙霧不單漂白了城市,更燻瞎了當權者和執法者的眼。「螻蟻只有汗水/歷史總在輪迴/哪裡沒紀念碑/哪種悲情更悲」城市二百多萬個體的尊嚴,在幾天內被統統粉碎。但願歷史不再輪迴;但願總有一天,歷史為他們正名。他們不是螻蟻,而是值得被寫進歷史的每一個信念。
以流水作為永恆的信仰,叛逆將會成就這埸優雅抗爭。狄更斯的《雙城記》借英國和法國間的情節作敘述。但願林夕《雙城記》最終章寫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抗爭,到達烏托邦的節錄;但願林夕《雙城記》最終章寫的不是醜陋的面容,赤裸的扭鬥,城市的撕裂。一波波的煙霧來襲,使我們化成城市中的微塵,渺小卻不斷流動,最終成就一場大雨,洗滌城市中的那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