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為愛保持距離 | 法國戀人們的「分居論」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91.31k views

為愛保持距離 | 法國戀人們的「分居論」

04.11.2019

相信許多戀人都將「同居」視為結婚前的重要煉金石,欲藉同住一個屋簷下的生活方式,磨合出與另一半更契合的靈魂形狀;然而,在法國,「分居」這個選項漸漸受到戀人/夫妻們的歡迎,法國國立人口研究所(INED)和國家統計局(INSEE)的研究報告中,便將這些人納入名為「LAT(living apart together)」的群體中,其中又以「30 歲以下成年人」和「45 歲~65 歲」兩個年齡區間最為

活躍。

也許你會想問,這些關係甚篤的戀人選擇分居,是因為無法與對方分享相同的生活模式嗎?他們想尋求「小別勝新婚」的新鮮感?還是對方的壞習慣已將自己逼到容忍的臨界點,只好回到一個人輕鬆自在的生活呢?而在分居之後,雙方的感情究竟會被物理距離給消磨殆盡,還是會培養出更強大的心靈連結呢?對此,《Madame Figaro》採訪了幾對正在/曾經經歷分居的戀人,一起來聽聽他們的說法吧!

少了「感情」兩字的日常生活,
還稱得上完美生活嗎?

其實,某種程度上,「感情生活」這 4 個字是可以拆開來看的,相愛的兩人若要維持好關係,並不需天天黏在一起,與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日常煩惱作戰;有的時候,你會發現分開居住反而能讓戀情大幅增溫;舉例來說,52 歲的看護 Sandrine 有個很可愛的「壞習慣」,那便是對閱讀的熱情,常常驅使她一路從傍晚看書看到半夜 1 點,甚至隔天早上起來會繼續追趕前晚未竟的進度,這嚴重打擾了與她同睡一張床的前夫;而在經歷兩次關係結束(其中包括一次離婚)後,Sandrine 決定不與現任伴侶同居、共享日常生活。而正與另一半分居的、63 歲的退休人員 Philippe 也持相似的戀愛觀:「我的另一半受不了我睡覺打鼾,幸好我們沒有住在一起,所以她只需在週末兩天忍受這些噪音,而不是每晚。」

除了不讓壞習慣成為感情致命傷,戀人選擇分居的另一個原因,便是「讓共處的時光顯得更加珍貴」;對此,Philippe 表示:「我們會在與對方見面前,將自己家裡打掃乾淨,打造雙方皆能好好享受的共處空間。」而這樣的生活型態,讓對方落單的襪子、擠牙膏的方式和倒垃圾的頻率,都不再有機會成為殺死愛情的兇手;此外,即便再怎麼形影不離的兩人,也需保有私人堡壘般的喘息空間,這樣的安排在 Sandrine 眼裡是必要的,她說:「我昨天取消與男友的見面,因為他工作太累了,我不希望他把這些壓力帶回家。」

害怕再次經歷感情生變,
「情感上鎖」的戀人傾向自我保護

同居,有可能是提高愛情濃度的催化劑,也可能是將感情都磨光的罪魁禍首,而對經歷感情失敗後、再獲第二春的熟齡男女來說,同居的情況可能更像後者。「我與前妻同居多年後,感情開始變質,也漸漸沒了性生活,最後她因為愛上別人而離開我。」現與伴侶分居中的 Philippe,便如此感嘆道。

根據社會學家 Arnaud Régnier-Loilier 說法,對於再婚和感情二度失敗的恐懼,普遍存在於與另一半分居的 45 歲以上戀人群體中,心理學家兼分手專家 Élodie Cingal 也對此解釋道:「找到感情第二春固然令人欣喜,但我們仍有很大機率會因為過去的慘痛經歷,迫使自己『情感上鎖』,將新對象拒於心牆之外。」

在這樣的情況下,擁有自己的住處,就像坐擁一座專屬的心靈避風港,反而能更好地維護感情健康。現齡 49 歲、從事傳播業的 Sabrina,便將此當作和另一半分居的好理由 ── 她在與前任試圖同居 2 次失敗、期間也分手/復合好幾次後,最終在一場派對上再次與他擦出愛火,但在重新建立戀愛關係之前,雙方皆同意先各自分開住,他們聲稱這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人們很容易被過去的黑歷史給牽制,認為自己將不再享有愛神賜予的幸運,如擔任主管的 Stephanie 所言:「我前夫在跟我離婚後,試圖與新歡建立同居關係,但最終卻以失敗收場;在那之後,他便不願再與任何人同居。」這番話也與 Élodie Cingal 的說法相互呼應 ── 無論當初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分手,都會導致自我認同的瓦解,凡事都往壞處想,並在愛情再度來訪時,想盡辦法避開那些曾害自己結束上一段關係的行為/事件。

同居或分居?
「小孩」是關鍵變因

除了生活習慣和感情創傷之外,「父母身分」也會影響雙方同/分居的決定;根據 INED 研究報告指出,需撫養小孩的夫妻/伴侶,在同居 2 年後仍住在一起的機率是 47%,而當抽掉「小孩」這個變因後,此機率便降至 19%,也因為女性在婚姻破碎後較易取得監護權,導致在分居這個議題上,女性比男性擁有較開放的態度。

此外,即便有望進入下一段婚姻,「給予孩子無壓力的撫養環境」仍是為人父/母的優先考量。「要讓第三方幫忙撫養小孩,是個非常艱鉅的挑戰。」Sandrine 於採訪中如是說道:「我發誓,我不會在小孩長大成人之前與新對象同居。」而 Arnaud Régnier-Loilier 則相信這樣的安排,能減輕婚姻關係劇變為孩子心靈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經歷家庭重組的戀人/夫妻來說,分開住也代表雙方能享受與孩子更獨特的相處時光,Sabrina 的新生活便是最好的例證,她說:「自從我丈夫與他兒子搬到外面住後,我與女兒恢復了昔日的親密關係,我們就像完美的三重奏,互相照顧、守護著彼此。」

在決定同/分居之前,
最好先了解雙方情史與經濟狀況

戀人能不能接受長期分開居住,除了對理想性生活的看法之外,亦取決於雙方對彼此的信任程度,如果另一半曾有過出軌經驗,或是擁有特別複雜的情史,也許分居只會增加另一方犯疑心病的機率,讓少了安全感的愛情逐漸走下坡。此外,雙方的經濟條件也會影響同/分居的決定,倘若一方無法負擔租金、房產稅、水電費、往返對方住家的交通費等開銷,那麼也許同居會是更省錢、也更省心的策略;此外,根據 Arnaud Régnier-Loilier 說法,教育程度越低的人,願意嘗試分居的機率也越低,因為他們通常受傳統戀愛/婚姻觀影響,認為同居是戀情發展的必經過程,唯有經歷這道坎,方能深入了解另一半的個性、行為模式、生活習慣等等,為未來的美滿婚姻鋪路。

無論如何,決定要同居或分居,絕非個人的一廂情願,而是兩人共同討論出來的結果;因此,細心傾聽另一半的想法與感受,並時時確認雙方仍對同/分居抱持一致的觀點,這樣一段投入真心與信任的戀情,方能順利開花結果。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