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d-label-0##
《金邊白樓的前世今生》劇照今年香港亞洲電影節的特備主題為「柬埔寨電影選」,因今年剛好是赤柬倒台四十年,影展總監認為這是一個透過電影探討赤柬前世今生的好機會。選片的跨度甚廣,最舊的有1968年的神怪電影《暴君‧河妖‧復仇兒》,這部修復影片將傳統高棉神話與吳哥窟的歷史建築共冶一爐,觀眾踏上穿梭時空的奇詭之旅。最新鮮熱辣的則是今年上映的紀錄片《金邊白樓的前世今生》,講述首都金邊地標「白色大樓」的故事,年輕導演Kavich Neang自出世起就住在白樓,他記錄了白樓五百戶家庭的搬遷過程,也拍下和訪問了自己的家人,影片觸及迫遷與舊區重建等議題,對香港人尤具共鳴。
這座建於1963年的大樓由柬埔寨建築師Lu Ban Hap和法國工程師Vladimir Bodiansky合力興建,受到法國建築大師柯比意的啟發,同時融合當地傳統住屋風格,擁有開放式的樓梯和素白簡潔的水泥外牆,為柬埔寨最早為中下階層民眾而設的現代主義建築,是柬埔寨現代化的象徵,也是「新高棉建築」六十年代的代表。
但在1975年至1979年赤柬統治期間,金邊人民被迫離開城市,白樓跟大多金邊建築一樣十室九空。赤柬倒台後,白樓來了新住客,它的獨特外觀吸引了不少藝術家、舞蹈家、工匠、老師和公務員居住,片中也訪問數位韶華老去的歌者和演員。
雖然有輝煌的過去,但片中的白樓塵土飛揚、頹敗破落,一街之隔的簡體字招牌上寫着「女兒紅夜總會」。導演沒有交代原因,但在網上一查,就知道白樓已是惡名昭著的貧民窟,住着吸毒者和妓女。影片沒有渲染白樓的貧窮危險,只還以居民尊嚴。導演的母親在片中指歷史不斷重覆,這次搬遷就像1975年赤柬迫使人民離開,不同的是這次有賠償金。亦有住戶展示以前的舊照,訴說當年白樓是乾淨安靜的住宅區,樓下的行人道綠樹環繞,孩子都在外面玩耍。在其他媒體訪問中,有住客說白樓就像吳哥窟,應該像博物館一樣被保存和展示人民多年來的生活痕跡。
目前大樓已被日本企業購入,將改建成21層高、附設停車場和商業區的私人寓所,在急速發展的金邊,這種遷拆與重建不斷搬演。紀錄片亦拍出居民對政府順從卻不信任,在居民賠償會議中,他們畢恭畢敬地向官員提出索償,官員敷衍了事,卻沒人追問到底。明明白紙黑字簽署文件,但原來人人惶惶不可終日,不相信政府會依約送上賠償金,甚或只賠給幾戶裝樣子。搬屋時,住戶們連房門、門框和窗飾都要拆下搬走,整個單位七零八落,也反映出他們的困頓處境。五十年過去,當年的現代化建築已不再現代,金邊也改頭換面,在歷史傷痛、外資與國家發展的洪流中,這些經歷二次迫遷的老百姓,似乎仍落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