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荷里活金牌製片人Harley Weinstein 的性醜聞風波,掀起了反性侵「#MeToo」運動,事件到底如何改寫時尚圈生態?捍衛模特兒權益的組織,曾就這宗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的事件發聲,希望大家重新審視女性權利;當時的震撼性醜聞,對時尚界的確影響深邃。
「只要模特兒的地位仍然不穩定,問題依舊沒有改變過。」上述 Model Law 宣言,是法國第一個由模特兒組成、旨為保障模特兒權益的組織發出。組織並且與律師、人類學家緊密合作,對更全面的核心議題,提出深入意見。「我們的行動主要著眼於平權問題。」組織總幹事 Alexandre Miraut 表示:「對於在法國工作的模特兒來說,地位是極大的桎梏,模特兒與公司之間的從屬關係,必須有所改變。」
模特兒在職場上的地位,之所以難以平權,與工作性質涉及「身體」,有莫大關連,例如,有時因工作所需,模特兒被要求裸露身體,這到底是否合法?可以拒絕嗎?會不會因此丟失一份合約?女生們經常會身陷這種模糊灰色地帶,進退維谷,令「模特兒」(models)不時淪為「人體模型」(mannequins),變成失去人性化的穿衣道具。隨著 「#MeToo」事件不斷出現,已揭露出美麗影像背後的霸凌問題,不過,如今有很多事已正在改變,Alexandre Miraut 表示:「攝影師不能再在模特兒更衣時拍照,她們的隱私可進一步受到保障。」然而,這僅是最基本的職場平權小片段。
將那些在「#MeToo」事件中被指控的知名時尚攝影師名單一字排開時,我們發現一件令人很驚訝的事:鏡頭下無數的女性肖像,竟然全部由男攝影師操刀,性別霸權現象呼之欲出,女性自我形象亦因為這些男權有色眼鏡而變得卑微。
猶幸,當向來緊握一眾國際品牌宣傳照片大權的男攝影師們,以及 Harley Weinstein 的劣行被揭發而聲名狼藉之際,大型時尚品牌亦開始將注意力,轉投至新銳女性攝影師。備受Gucci 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器重、與他並肩打造出文藝復興浪漫氛圍的年輕攝影師 Petra Collins,是其中例子,她重塑了時尚圈凝視女性的新風格,拋棄了情色、撇開父權,僅以夢幻影像帶出女性肢體及臉孔的純粹之美;前法國《Vogue》雜誌主編 Carine Roitfeld 更讓自己的女兒,為她拍攝親密裸照,為自己新推出的香水來展開宣傳。
隨著影像當中的主體:女性角色有所改變,現時的潮流影像拍攝手法,已不再讓女性以被社會定型的「順從」姿態示人。對此,Paris School of Luxury 共同創辦人 Eric Briones 解釋:「我們不再想以狩獵者、狂野形象來包裝女性。如今你所見到的裸體女性,將會如著名時裝品牌Balmain在今年春夏,為英國年輕超模 Cara Delevingne 打造的形象那樣,男模 Olivier Rousteing則扮演著保護者角色,那些將女性物化的A 片畫面,將不再出現。」望著影像中 Cara Delevingne 自信大方的模樣,說明了「誘惑」已漸漸有了新定義。
經過「#MeToo」衝擊後,時尚界的新符號,亦漸次登場。我們在時裝秀T台上看見了陽剛與陰柔彼此融和,性別不再是二元對立,而是合二為一;穿搭上的性感元素,會以緊身外套,與飄逸的寬身褲配在一起。2019-2020 年秋冬時裝周的T台上,可見清教徒身影:Celine的新布爾喬亞襯衫、Fendi 的百褶裙與高領上衣、Balenciaga 及 Lemaire的米白色系列……女性的時尚魅力,已重新作出勾勒。
女性在上班時的服裝穿搭,也隨著這一波女性意識抬頭而有所轉變。一直以來,女士一身的職場「戰衣」如不夠正規,很容易被標籤為不專業、不認真;若穿著得較為性感,又會予人脆弱、搖擺不定感覺。上世紀八零年代,女性更刻意穿出「上班女孩」模樣,以躋身男性主導的職場,當時的女性穿起在視覺上充滿雄性力量的大墊肩 Power Suits,將說話語調變得硬朗,都是為了隱藏自己的性別特徵,努力模擬另一性別,使自己看起來更有力量。
然而,女性其實有專屬自己的另一種力量型態。
2017 年春夏Dior 秀場上,T-shirt 上那句斗大的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 ,給予我們莫大鼓舞,它在「#MeToo」運動出現前,已前膽性地向大家疾聲宣告:女性新一波革命,即將崛起!其實,時尚的方向,永遠與社會走向並肩而行,而時尚也總是與女性主義息息相關。一向勇於表達立場與己見的「西太后」Vivienne Westwood、顛覆傳統時裝的英國服裝設計師 Katharine E. Hamnett ,在 T-shirt 寫上 “Woman Against War”,就是女性鼓起勇氣的最佳寫照。因為她們深知,能夠真正改變一切的,是那些掌握著重要地位的女性,她們的影響力足以衝破傳統框架,從另一角度,審視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