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品牌手袋|近年爆款手袋成為時尚界最重要的賺錢現金牛,除了大品牌愈賣愈貴的新舊經典外,By Far 、Telfar 、Staud等冷門小眾品牌的獨特款式也成功殺出一條二條的血路。為什麼大家會喜歡知名度較低的品牌?是網紅力量的帶動?是我們追求獨特風格的心態?還是大家已經對大品牌漸漸失去了興趣?
首先讓我們先定義一下何為小眾品牌。相對於大眾所熟悉的奢侈品牌手袋,小眾手袋就是那些由時尚行內人士、網紅在短時間內大量曝光款式,用大膽新奇感覺和相對平易近人的價錢,令人顯得時尚、別致。
試想想,初出職場工作不久的職業女性,不少都月入不足20K,如今一個所謂「長青投資款」起碼都要20-30K入場,花上一、兩個月的人工來買一個手袋,怎樣算都不能算是合理支出,除了你有富裕男友或家人送贈。但是,設計與眾不同的Staud、By Far、BOYY等小眾品牌,大約只需2-3K一個,對很多女生而言是個上佳的時尚入口,比1K以下的fast fashion來得高級,但同樣得到一定程度的垂注。
來自保加利亞、由Valentina 、 Sabina 孖生姊妹及她們的好友 Denitsa 的手袋鞋履品牌 By Far 於 2016 年創立,靠一系列instagrammable 的款式在社交媒體上走紅,加上網紅加持產品,令它在網上賣個滿堂紅,除了Net-a-Porter、MatchesFashion、本地Lane Crawford等都有上架。在內地,不但入駐了京東、天貓等電商平台,更跟一線大牌一樣做seeding 在微博大洗版,所以一樣熱賣。
筆者是一個鍾意買衫的人,不是一個鍾意買手袋的人,所以對於當下的手袋狂潮,除了覺得是營銷手段外,基本上就像門外漢一樣。但是,觀察多年發現,手袋的確是現代fetishism (拜物教) 的終極「偶像」。女人愛手袋,就像是古代人眼中的石塊、木片、樹枝、弓箭等都具有靈性,並賦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質,以及支配命運的力量。換言之,你選什麼手袋,就代表了你所相信的價值和內心渴求的自我實現。
因此,選擇傳統名牌「投資經典款」的人跟選擇小眾品牌爆款的人,代表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心態和意識形態。別以為所有女人都只想買那些50年不變的長青款,也有不少女性抱著完全不同的態度。譬如說,會選擇數以萬元入手一個保值力極高的大牌的女士,很可能她買的股票也會揀藍籌、心裡希望得到的權威認同、獲得在財力上的階級優越感。
相對上,揀選小眾品牌的女性,她們在投資上也許會更取進,或用感情分來作決定;她們不渴望權威認同,更傾向得到族群身份,例如通過獨特的手袋表明自己的分眾時尚品味(niche),不希望出街跟很多人撞袋(嚴格上是某種人撞袋)。問題是,大部分嘗到市場甜頭的品牌,很難不會擴充規模,而宣傳滲透很容易會提起價位和廣為大眾所識——那麼又能繼續成為「小眾」之選嗎?
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要經營獨立手袋品牌絕非易事。儘管在嘗試的成本上,遠遠比大品牌為低,要在電商中爭到一席之位的機會還是有的,可是發展至當遇上樽頸位置也是十分困難的。譬如 By Far 如今的情況就非常尷尬,品牌知名度已經通過代購和網紅下沉到了中國二三線城市(大家都已能從大眾媒體中讀到,已算明日黃花),自命有品味的人可能已經開始唾棄。而且,新產品被評論認為創新能力減弱下降,一方面失去了舊有客群另一方面無法吸引新客,這就是小眾品牌之難。
迄今而言,來自紐約的Telfar 的確有其厲害之處。獲譽為「難買過 Hermès」的小眾手袋品牌, two-way shopping bag去年更成為Lyst 發佈熱賣單品前列。每次上架都被人旋即售罄,究其原因不完全賣是設計,而是賣一種文化認同:素皮、種族、膚色和性別身份——成長於紐約皇后區利比里亞裔美國人 Telfar Clemens 是代表弱勢黑人對時裝行業反抗的象徵,遇上BLM的運動,加上親民價位,在講求政治正確的美國城市大眾文化中,似乎還可走一段路,甚至成功由小眾品牌轉化為一個經典品牌。
說到底,忘記初心,只想追求更多更快的金錢而盲目擴充,不好好珍惜羽毛的品牌,很快就會被精明的時尚消費者淘汰——尤其是沒有大財團支持的獨立小眾品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