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身影常見於無數文藝作品中,也是文藝工作者的靈感之源,但吊詭的是,當「女性」成為創作者卻未必獲得同等尊崇。從 #Metoo 運動、荷里活男女演員同工不同酬,以及月前In Other Words 和 artnet News一項聯合彙編的調查報告中,指出現時美國26個博物館和機構的館藏,僅11%作品由女性創作、策展部分只有14%展品來自個人或女性藝術家群體、首席女性策展收入較男性同事偏低等數據,均反映女性藝術家的生存之難。
如此情況,許多人或會特別關注,怎樣去提升女性地位、爭取女性權益等等。但在尋求權利的過程中,怎樣去平衡地處理性別代表性問題,也是值得留意的一點,像有畫廊人也提出一個疑慮,當每個人將焦點傾斜到只以性別的方式,而不是從質量的角度來看藝術家,或許也會引發另一些問題或另類的歧見。
如何在業界中讓平權產生更多善意的對話?或可參考美國藝術史學家及女性主義藝評先驅 Linda Nochlin的提點。1971年, Linda Nochlin 就以其先見之名撰寫名為《Why Have There Been No Great Women Artists》論文, 率先將傳統性別和階級規範對女性藝術家影響有入公眾視野。Linda精闢地分享她觀察到的藝壇現象和趨勢,在文中提出兩性待遇確有需要改善之處,但爭取性別工作權的同時,她期盼無論外界或女性自身,也以一種弱者姿勢,懇求業界向女性施予更多福利,或過度高舉女權的威勢與強悍,她以更前瞻與開放的視野,鼓勵女性先要平等的看待自己,無論生存空間多艱難,也別輕易氣餒,亦不要找藉口逃避,而是必須勇敢面對自身的歷史和現狀,針對環境的劣勢與問題,建構一個更完善、更成熟、更團結的制度或環境,尋找一道永續的出路。
這篇論文推出後44年(2015年),Linda再度發文,重申說當代藝術來說,女性藝術家最有趣和最創新之處在於,「現在再沒有所謂的『女性風格』跡象;正如本質主義、女權主義藝術評論家於推動婦女運動之初提出的論點——現在並無集中的圖像或必要的圖案與裝飾,各式媒介,流派和樣式,皆標誌著當今的女性作品,我認為女人最緊要,可以按個人方式做各自嚮往的事。」她的觀點,提醒大家談論性別平權時希望,應從教育與思想起步,讓每個女性意識到個人的價值和能力,拒絕作為受害者的角色,重新肯定自我的存在,除卻表達女性資源的不足,也可多思考運用更對等與中性的性別意識和態度,看待自己、每位創作者及作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