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千禧世代後,最新成為社會生力軍的是在 1995 年後出世的 Gen Z 世代。他們由出世到成長階段都活在網絡的護蔭下,習慣在虛擬和現實世界中交替地生活著。而 Gen Z 世代一詞亦收納於 Oxford 及 Urban 字典中,成為 Google 搜尋器中最多人查詢的字眼之一。
作為香港的 Gen Z 世代,他們不單成長於電腦、智能電話和互聯網環境下,更習慣瞬息萬變的世界,因為成長階段經歷了沙士、金融海嘯及各式各樣的社會運動。美國金融雜誌 《Business Insider》 做了一個關於 Gen Z 世代的全面研究,指出大部份 Gen Z 世代在 12 歲前取得第一部手提電話,所以無論是新聞資訊還是娛樂消遣,他們的生活都離不開社交媒體。有數據統計指出,基於興趣的外國社交平台 Reddit,每月訪客達 5.42 億人,而在中國掘起的短片平台抖音,每月活躍用戶為 2,700 萬人,其中 69% 是 Gen Z 世代。他們甚至透過互聯網改寫「工作」的定義,在 YouTube 和 Instagram 上創辦了自己的頻道,由測評化妝品、為新品開箱,到直播自己打機的畫面,造就了不同行業的 KOL,如靠直播打機成名的「達哥」。
其實互聯網最初只是一種出現在冷戰時期的軍事策略,1995 年網路才正式開放,巧合地亦是 Gen Z 世代的開始。互聯網的出現加上智能電話的誕生,催生了不同的即時傳訊軟件如 WhatsApp、Line、WeChat、Telegram 等,亦有 Twitter、Facebook、YouTube 等網絡族群,讓 Gen Z 世代可以不限時地表達意見。根據香港政府最新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 3 月流動電話服務用戶就有 22,624,651 個,即是平均每個人擁有3部電話。而在統計處 2017 年的住戶統計調查結果指,約有568.8 萬名 10 歲及以上人士擁有智能電話,滲透率達 88.6%。面對如此龐大的智能電話用戶群,徹底改變了人類溝通和互動的模式。
由於 Gen Z 世代的成長階段完全與智能電話的出現重疊,故他們重度依賴電子產品和互聯網,亦更傾向相信新媒體。回看香港 2018 年 CSM 新收視調查顯示,在收看的觀眾中 20 至 29 歲的佔比例只有 12.8%,4 歲至 14 歲的小朋友更由 10%-20% 跌至 8%,電視的影響正逐步減少。
有趣的是,Gen Z 世代習慣使用電子產品,同時亦喜歡互動元素,特別是互動的短片分享。難怪《2018 中國網路視聽發展研究報告》指出,截至 2018 年 6月,中國網路視頻使用者為 6.09 億,手機視頻使用者數量達到 5.78 億,短視頻使用者 5.94 億,而直播用戶就有 4.25 億,亦期望用戶會繼續增長。
Gen Z 世代更著緊自己的私隱,亦比較抗拒廣告,超過十秒的廣告一定吸引不到他們,甚至會被直接封鎖。美國商業媒體 Marketing Dive 指出,只有 34% 的 Gen Z 世代願意被收集個人資料,而 41% 需要控制個人資料的用途。
美國企業顧問 Sparks & Honey 的統計指出,60% 的 Gen Z 世代希望自己可以改變世界,比 Y 世代高出三分之一。同時,他們透過互聯網接觸世界各地的資訊,視自己為世界公民,喜歡多變自主的工作環境,不喜歡固有框架。2014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是最年輕的得獎者,亦是 Gen Z 世代的佼佼者。
其實不同年代成長的人都有獨特的成長環境和因素,沒有好與不好,只是客觀的事實。大概理解完不同世代的宏觀藍圖後,我們都要回歸到每一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的信念,都有他/她的故事和經歷,而不是簡單一個名詞可以解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