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qlo +J 在香港、台灣和日本各地開賣,引起排隊甚至搶衫大混亂情況。購物成癮多年的筆者有點意外,細想之下得出三個原因,不知大家同不同意?
一聽見+J ,不少千禧世代、甚至 Gen Z 諗起的其實並不是 Jil Sander 品牌創辦人,而是如今由 OAMC 設計師夫婦 Luke & Lucie Meier 主理的品牌 Jil Sander。
而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 Jil Sander 的確很受歡迎,除了得到無寶不落的出版人 Dan Thawley 邀請客席編策《A Magazine Curated by》外,近年的大大隻字寫住「JIL SANDER」的上衣和微 logo 皮具更紅到有老翻(不是快時尚抄款那種,是A貨那種),而店裡賣 4500 歐一件的 Cashmere 冷衫不用減價也賣清光(因為 Luke 有在 Supreme 工作的背景,而 Lucie 在 Dior by Raf Simons 時期是重要人物,兩人了解 high & street fashion 的玩法),說明 Meier 兩人對當代時尚脈膊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也比 Jil Sander 女士最後一次回歸個人名字時有聲勢得多。
事實上,開賣前兩星期的確有中國大陸網民將 U+J 和 Jil Sander 混為一談並引發爭議,令 Uniqlo 在微博上澄清 +J 是 Uniqlo 與設計師 Jil Sander 本人的共同創作,與該同名品牌無關。試想想在店外排隊的人多得要緊,有幾得懂得分清品牌和設計師?聽到有街坊價名師出品,公眾很自然就會有興趣,而羊群心理更不用多說了。
其實,過去多次 Uniqlo 聯乘時裝設計師系列都會引起購物熱潮,並非稀奇之事。從與 Christophe Lemaire 的 Uniqlo U 到 JW Anderson 都試過排大隊,只是後來兩者都變成例行公事時,話題性和驚喜度漸漸下降,自然愈來愈少人排。但是通常開賣第一天都會有一定數量的支持者凑凑熱鬧,最靚的款式都會很快賣清光,過去幾季 Ines de la Fressange 那些與名牌款極接近的扮 vintage 裙子就是例子。
筆者認為 Uniqlo +J 比平時更爆更哄動,主要因為是睽違 10 年的 Jil Sander 令人有新鮮感,更因為遇上了百年不遇的新冠大疫情。受到大大壓抑的情緒透過「平靚正」的購物行為宣洩,同時期大陸的雙11也是瘋狂的爆買。最令人震撼可能是日本人,連地震海嘯於前而色不變的他們都搶到癲,才真正令人百思不解!
這個解釋很老土,很似乎很 make sense,就是 Minimalism never goes out of style。看看近一兩年各大牌的成績表就明白,原本靠 Maximalism 大翻身的意大利牌子開始走下坡,變招之後未見起色;而離開昔日「極簡女王」麾下的設計團隊,四散到 Bottega Veneta、Loewe、Jil Sander,甚至自立門戶的 Peter Do 都搞得有聲有色。
商業成績表證明,經過反覆思量和紡織實驗才換來的高質簡約時裝有市(天天在家工作誰要浮誇衫來dress up,乾淨企理才是王道),在疫情新常態下是更合乎時代精神和日常生活的 everyday wear(木下孝浩口中的 Lifewear)。當然奢侈版本不是大眾能經常負擔的,但得到 Uniqlo 高質素(或 CP 值)的大量生產,總算是 budget buy!Jil Sander 本人自己都說,就算及不上 high fashion 的布料,Uniqlo 已屬「創造奇蹟(working on wonders)」——蔗渣價錢燒鵝味道——儘管那「燒鵝」不是「鏞字頭」,我們也只好乖乘收貨了吧!
P.S 最近一次逛Uniqlo看到一位穿上當季 Dior 冷背心、抽住幾大袋愛馬仕橙色紙袋,氣質優雅的 youngest-old lady 排隊付款,再次證明 Uniqlo 的 inclusivity,窮人、中產、文青、潮青、fashion 友、有錢人都會買它,這才是它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