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精品買手店 JOYCE 正式宣布即將於9月14日關閉中環旗艦店。如同其他近日本地老店關門大吉消息,網上一面哀鴻遍野。然而,也有不少心水清的塘邊鶴反問:為什麼大家那麼愛戴的一間時尚殿堂,仍然會養不起它?到底 JOYCE 到底面對的是什麼問題?
每個年紀不算太輕的香港時裝人,都應該有他/她的JOYCE故事。筆者不免俗,也參一腳先說一說。對JOYCE最早的記錄來自TVB明珠台廣告,印象最深是那廣告jingle,令10歲左右的小朋友都感覺到一種脫俗有型的感覺,然後有一把權威感十足的男人聲讀出「JOYCE Sale」——一件衫都沒有出現過,自然不知道是賣什麼。後來在媽媽朋友家看到「有錢親戚」放在她家很多名牌紙袋,才知道那是一間賣衫的名店。
數年後,看報章雜誌得知JOYCE的威望,再從鄧小宇的經典訪問中知道馬太有幾傳奇,深深為香港有這麼一家時裝精品店而自豪——時裝店也可以是香港人文化身份構成的一部份。於是,開始有丁點那麼錢可以買衫之時,為了跟只會買超級奢華名牌的同學作出身份區隔,到JOYCE買一件Margiela Aids Tee都彷彿令人更為驕傲——我比你更有品味。
最記得Hedi Slimane 2005秋冬Dior Homme那一季glam rock王子(Razorlight首BGM《In the Morning》到今日仍覺好聽!)出現在Style.com時,筆者已誓神劈願一定要買來著去grad din。那年代,連廣東道都未有Dior 男裝店!最終,在暑假大減假第一次在新世界JOYCE地庫以7折購入。因為是減價,加細碼已經斷了,細碼都要改,兩次大裝修前地底有間小屋,改衫師傅忽然從屋內出來……這是我的JOYCE故事上集。
然後下集呢?然後,沒有然後了。
近十多年,網購發展一日萬里,誰都懂得網購物。可以格價、可以免費寄送換貨退貨、可以模擬試身,等等等等。JOYCE面對的問題,其實是所有實體精品店面對的問題。表面上,是近年社運、疫情、沒有自由行殺死了中環店,但事實上你也可以撫心自問,有幾耐沒有幫襯過JOYCE?
再看一看上述那個故事?JOYCE,或其他曾經叱吒一時的實體時裝店的吸引力,就是源自於當年它能夠提供獨家品牌獨家貨。你或者想像不到,在90年代Gucci、Prada這些如今已是巨擘的品牌,全靠Joyce Ma和Joan Burstein(Browns)這些品味女王入貨代理,才能夠逐步爬出。更不用說現正在Finale展覽出現合照的Jil Sander和川久保玲。隨著2000年後,這些品牌漸漸收回獨家代理權,對JOYCE影響巨大。當年JOYCE的成功,全賴exclusivity和資訊不對稱,而互聯網就是沒exclusivity!而且打破一切資訊不對稱!
對比同集團的連卡佛和較沒有傳奇色彩(或曰包袱)的I.T,在實體零售不景氣的環境下,JOYCE連電商業務發展都非常欠奉,怎會不衰落?事實上,近年每次筆者大部份走入中環JOYCE時都是為了工作參與活動,除了減價時見到一大群老顧客和相熟sales嘆香檳時有人購物,幾乎沒有什麼人行(雖然這些VIC很多時一人買了一rack衫,但這群人的確是買少見少的,更何況這兩三年香港少了很多資產階級,你懂的)。
至於當年為人稱許的《JOYCE》雜誌、嘉軒廣場的JOYCE Beauty、JOYCE Living、JOYCE flower、JOYCE café……統統被更財雄勢大的企業學習並且發揚光大———煮湯那個人往往不是飲頭啖湯的人,甚至回頭連第二啖都飲唔到。
10 Corso Como於2019年5月底結束上海門店的營業,其實Lane Crawford連卡佛百貨也輝煌不再,同時來自倫敦Machine-A今年6月進駐中國,在上海開設全球首家分店……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不可否認的是,JOYCE的精英品味、傳奇色彩來到今日,不是不合時宜,就是被互聯網浪潮沖刷得所剩無幾。雖然金鐘店快將開幕,但除非你有獨家LV x Nike或Supreme x Rick Owens x Comme des Garçons 賣,否則很難看好。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好事如此壞事也如此,想著這一點,也許身為香港人的我們,會對明天多一點寄望。
P.S. 近年,為了保住所餘無幾的exclusivity,J還利用勢力逼迫多間知名網店不可以寄Dries Van Noten的貨到香港(聽聞P網店男裝部已經解封,但入貨非常垃圾,期望SSense早日解封)。筆者唯一要為JOYCE說好話的,可能是它們的買手,近五年來口味其實是不錯,我也「屈服」買了一件刺繡大龍鳳D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