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董事總經理Olivier Segura人物專訪:香港亞太區分校迎來5周年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590 views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董事總經理Olivier Segura人物專訪:香港亞太區分校迎來5周年

13.01.2025

不少擁有相當資歷的品牌不但對歷史珍而重之,更會肩負起傳承的責任,將具價值的傳統工藝流傳下去。創立於1896年的高級珠寶世家Van Cleef & Arpels正一直以此為使命,12年前世家透過於巴黎開設首間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及開辦可供公眾參與的珠寶課程來實踐傳承理念。2019年再選址香港的藝術文化購物新地標K11 MUSEA設立L’ÉCOLE亞太區分校,一轉眼已經迎來5周年。5年來學院目標超額完成,而新 一輪的展覽及全新設計的課程及講座亦蓄勢待發,繼續向分享及教育的理念出發。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當一個人對某事物的愛達到極致,又豈會喜歡孤芳自賞?古語有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跟他人分享、感染他人,才可滿足個人對某事物的那份迷戀。在高級珠寶世家Van Cleef & Arpels的支持下,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正式成立,這就是源於世家對珠寶的溺愛,並實踐教育、分享及傳承理念。5年前L’ÉCOLE首度在本港出現,它是品牌全球第二所、亦是亞太區唯一的分 校,且選擇了現時位於K11 MUSEA 5樓的位置作為永久校舍。但其實L’ÉCOLE在香港的歷史可說遠超過5年,追溯到2014年,Van Cleef & Arpels自當年起便開始每年在中環PMQ元創坊舉辦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活動,並以短期的限定形式運作, 鑑於大眾對各種課程的熱烈追捧而令課程火速爆滿,大抵這就促成了L’ÉCOLE亞太區分校的誕生。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猶記得L’ÉCOLE亞太區分校開幕後我首次踏足學院,感覺是有點不可思議,難以想像在名店林立、鬧哄哄的商場之內,竟然有如此的一室「淨土」。學院的全白及米白色裝潢,加上落地玻璃的設計,突顯了這裏的窗明几淨,並清楚地劃分為課室、工作坊及展覽區域,展覽區由一列彎彎的S形玻璃櫃來展示展品,旁邊設有一個小型藝術藏書閣。學院由知名建築師藤本壯介所設計,這位被譽為日本其中一位新生代最有才華的建築師,透過富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並善用落地玻璃的自然日光,營造出一份舒適悠閒且具學術性的氛圍。至於學院內擁有無敵海景的大露台則絕對是錦上添花,180度的維港景致實行為大家的藝術之旅增添一份心靈及視覺享受。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至於學院所舉辦的課程和講座,主要圍繞3大範疇:精湛工藝、珠寶藝術史及寶石世界,讓大家了解各種寶石的奧秘以至珠寶工匠的精湛工藝,同時發掘珠寶藝術的豐富歷史。課程由入門級到專業級別都有,業內人 士甚至一般有興趣的普羅大眾都可以參與,更包括特別為5至17歲小朋友及青少年而設的珠寶工作坊。我就曾參加過其中的「高級珠寶的水粉畫」及「珠寶匠工藝體驗」,一件高級珠寶得以面世,需經過設計師、工匠及珠寶匠等的共同努力,於是課程就讓學員一嘗當中各個崗位的滋味,親身動手體驗珠寶由零到誕生的部分製作工序。學員經歷成功與失敗、細味過當中的非凡技術與難度後,始懂得如何去欣賞一件珠寶的價值與工藝!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展覽加入多媒體元素

在過去5年間,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成功舉辦了8場不同的展覽,首場展覽為2019年的《裝飾藝術珍藏展》,然後還有包括《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Lacloche,巴黎珠寶大師,1892–1967》、《男士戒指:Yves Gastou傳奇珍藏》、《DANIEL BRUSH啟迪之旅:金、鋁、鋼的創與造》及《美學之眸:千燈室珠寶珍藏展》 等。跟一般品牌或博物館所辦的珠寶展有所不同的是,L’ÉCOLE沒有只跟大家探討不同的寶石或單純展示不同年代的珠寶創作,相反, 廣泛的題材卻會涉及在珠寶上所用到的不同材質與一些對珠寶界有重大影響的藝術家作品介紹等。展覽當中加入的媒介更是五花八門,例如在《探索寶石世界:紅寶石與藍寶石》展覽中就有一個呈現了由得獎攝影師Billie Hughes拍攝的顯微照片攝影展,通過他的顯微攝影圖像,讓觀眾更近距離看清寶石的天然胎記,亦即是礦石的「內含物」;在《Lacloche,巴黎珠寶大師,1892–1967》展覽中,就利用了360度虛擬導覽加上亞洲時裝界先驅人物、曾獲法國政府頒發榮譽軍團騎士勳章的馬郭志清女士作聲音及影像導航,讓華麗的收藏以一場 沉浸式的展覽來呈現。新穎的演繹手法反映了L’ÉCOLE令藝術緊貼時代脈搏,亦使參觀者的整個體驗變得更為立體難忘。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首個赤銅專題展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邁入5周年這個里程碑,率先以11月舉辦的《黑鑽:非 凡重現的寶藏》來揭開序幕。當中焦點是一顆 全球最大鑽石“Sergio”的歷史鑄件,這顆重達3,167克拉的神秘寶石於1895年在巴西被發現,此世上珍品難得由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運抵本港展出,無疑是L’ÉCOLE的一大突破。隨後賀壽活動一浪接一浪,現正於L’ÉCOLE舉行的展覽《赤銅:從武士裝飾到珠寶》是學院的另一創舉,36件藏品包括19世紀歐洲和日本出口的珠寶,全部作品罕有地由赤銅製成,是首個專門展示此材料及工藝的展覽。原來在貴金屬以外,古人會以此作為珠寶材質。 那到底赤銅從何而來?它早於12世紀便在地球上出現,是一種含金銅合金並用於武士刀的 配件,透過鏽蝕變成黑色。因此展覽亦由赤銅的歷史根本說起,闡明赤銅由武士刀裝具改裝 成珠寶的演化歷程。展覽中的赤銅珠寶,包羅胸針、袖扣到耳環、手鏈及項鏈,均描繪了江戶時代的日本景物和喻意吉祥的生物。大家欣賞展覽時不妨留意一下,青蛙圖案老是常出現,原來青蛙在日本是象徵好運的吉祥物,而且有「平安回家」的含意,於是被刻到武士的刀具上,希望武士征戰後能夠順利歸來,展覽由即日起直至2025年4月13日結束。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新增珍珠課程

至於課程方面亦有新題材,名為《珍珠:歷史、科學與傳奇》的全新課程以珍珠為內容重點。不說不知,原來珍珠是地球上人類的第一顆寶石,更是人類邁出文明第一步的見證。課程會涵蓋不同類型的珍珠:透過了解天然珍珠和養殖珍珠、淡水珍珠和海水珍珠,認識它的起源和形成的秘密。學員不但可親身接觸來自不同產地、形狀和大小的珍珠,更能透過一些有趣的實驗來將珍珠分類,課程已經開始,大家不容錯過。而為了紀念L’ÉCOLE在香港植根5周年,學院還精心製作了一本獨特的香港珠寶文化指南──《Hidden Gems》,旨在頌揚每個為香港珠寶業作出貢獻的單位:珠寶愛好者、工匠和此領域的專家,每一位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讓珠寶藝術和工藝世代相傳。 在未來的日子,深厚的珠寶及藝術文化底蘊相信會帶領L’ÉCOLE朝着一貫的方向進發,繼 續彰顯L’ÉCOLE的使命:向最廣泛的受眾傳播珠寶文化,同時開闢嶄新的研究領域。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跟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董事總經理Olivier Segura對談

擁有生物學和地質學以及行銷和傳播學雙碩士學位的Olivier,他還是經美國寶石學院(GIA)和南特大學(DUG)認證的寶石學家,同時擁有在世界各地如泰國和緬甸的開採經驗,對於寶石、寶石市場和採礦工作方面都有極為豐富的知識。自去年起Olivier正式出任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董事總經理一職,然後便着手籌備學院的5周年慶祝活動, MF便跟Olivier進行了一次訪談,聽聽他對全新展覽的期望以及他個人對寶石的熱情。

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董事總經Olivier Segura(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有的課程都來自巴黎,因此難免具有非常西方的視野和背景。而我未來的目標是,我們要發展更多本地相關的主題展覽,發展出切合亞洲的視角,盡可能跟更多的人分享。」—— Olivier Segura

MF Madame Figaro
OS Olivier Segura

MF 你能跟我們分享你進入寶石世界的旅程是如何展開?寶石對你來說有何吸引力?

OS 事實上,很難確切地知道什麼時候,我認為是從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吧!鵝卵石和石頭總是吸引着我,每次我和父母旅行時,我便會拾起並帶一些石頭回家,我媽總是在我的口袋裏發現石頭和鵝卵石。其實就連化石、岩石和火山岩等我都感興趣,因此我後來選擇了修讀地質學和生物學。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MF 全新展覽《赤銅:從武士裝飾到珠寶》這個主題很罕有亦很有趣,為什麼會有這個構思?

OS 這是第一個專門展示赤銅的展覽,這個主題的展覽確實很罕見,而且能夠跟擁有這麼多赤銅收藏品的收藏家會面更是難得,跟他見面及經過一論討論之後,我們便決定與他一起啟動這個項目。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材料,而且公眾並不熟知,但仍然被珠寶商使用。如今,它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材質,自古以來就使用,例如在埃及圖坦卡門墓中就找到了一些赤銅碎片。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赤銅只是銅和金的混合物,所以這並不難造,混合時會呈現紅色,赤銅的「赤」就是紅色意思, 但這些紅色一經曝露後又會自然變黑,會變成不同層次的黑,煮色後色彩則會轉暗。因此工匠可以用來創建非常小且非常精緻的場景。這確實是一種有趣的技術,有了這些黑色圖案以及金銀層或鑲嵌物,你可以做出非常強烈的對比。例如,黑色和金色就有很多象徵意義。因此,在很多地方,特別是日本,對這些技術非常感興趣。當時許多珠寶商都想模仿並重用這種技術,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一些珠寶商仍在使用它。現在它仍然是一種令人着迷但不太為人所知的技術和材質。感謝這個收藏,可讓我們向大眾展示這材質、珠寶的歷史及工藝。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MF L’ÉCOLE希望透過這次展覽,想傳達什麼訊息?有什麼期望?

OS 我們喜歡這個展覽,我們熱愛珠寶,甚至是跟珠寶相關的人,例如工匠,我們更愛技術與工藝,我們愛材質、石頭、寶石,這是我們創建 L’ÉCOLE的原因,我們想跟我們的訪客一起開始並啟動這種熱情,跟他們分享我們的熱情。赤銅即使對於一些設計師或業界人士來說也很新,以我自己為例,我是數年前到東京出席會議時才首次發現赤銅的珠寶。因為我是胸針收藏家,所以總喜歡逛古董珠寶店,當時在一家店舖內,我看到一個黑色胸針,價格不算太貴,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於是便問我同行的友人,她是L’ÉCOLE的藝術歷史導師。她告訴我是赤銅,我便買下了這枚胸針作為我的收藏。後來我搜尋了一些資料,讀了一些書籍, 知道在好像倫敦的V&A博物館也有一些赤銅藏品。透過今次展覽,希望大眾能認識並欣賞赤銅工藝。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MF L’ÉCOLE新增了一個珍珠課程,知道你也是位珍珠專家,並且出版了很多相關書籍, 此課程是你提出的嗎?

OS 是的,當我6年前在巴黎L’ÉCOLE時所設計的,我當時作為L’ÉCOLE科學總監,負責所有寶石課程和專案的開發,現在首次將課程放到這分校。這個課程跟你在不同機構找到的所有課程確實不同,這確實是實踐形式,學員可以自己觸摸、掌控、觀察,這樣可以提升學員的學習及理解,並加深感覺和記憶,亦能刺激情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所有的課程都包含大量實驗及體驗環節的原因。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MF 跟其他寶石相比,珍珠有什麼魅力?

OS 我喜歡珍珠,因為珍珠本身或是珍珠產業所牽涉的領域甚廣。寶石學,意味着有關珍珠的知識;歷史,即明白珍珠從哪裏來、為什麼被人類使用;還有人類的文明和工藝,例如如何使用珍珠,如何脫皮、鑽孔、用於珠寶,應用於哪一種珠寶首飾中,它確實涉及許多不同主題,我覺得很有趣。當我們對珍珠進行一些研究時,會發現珍珠自新石器時代以來,自人類誕生以來就被人類使用,例如鑽石則較後,在5世紀、6世紀或是10世紀才被發現,因此珍珠可能是唯一一種人類自古至今都一直使用的寶石。我認為這是一種令人着迷的材質。

(圖片來源:L’ÉCOLE,SCHOOL OF JEWELRY ART supported by VAN CLEEF & ARPELS)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