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不忠實的法式時尚?再訪法國電影的時尚氛圍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2.88k views

不忠實的法式時尚?再訪法國電影的時尚氛圍

23.02.2024

一直很想在《Madame Figaro HK》寫一回「法式時尚」,畢竟這是本來自法國的殿堂級雜誌,尤其是羅省式暴發潮流湧向主球時,再次強調一經典的優雅,對讀者應當是有益的。從事時尚寫作多年,很多朋友問:你是怎麼學懂這些和那些。像日本雜誌那種教科書式專題故事,當然也有裨益,但像很多文藝青年一樣,當年我也大量看歐陸電影,尤其是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這個影響了往後電影史一切發展的運動,其實對時尚發展的影響也是無遠弗屆的。當《Emily in Paris》透過劇集平台在網絡上宣揚一種不忠實的法式時尚,是時候再訪真正法國電影裏散發的時尚氛圍。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La Nouvelle Vague

雖然如今在社交媒體上有無數碎片化的影像,教育大眾什麼是時尚,但不影響電影是最完整的時尚啟蒙媒體的事實——電影裡除了人物,還有場景劇情, 預演着我們對未來人生一幕又一幕的憧憬。與荷里活刻意的戲劇化風格不同,法國新浪潮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內在精神是真實和寫實。無論是「《電影筆記》派」還是「左岸派」的電影人,都有強烈知識分子問題意識,他們透過攝影機鏡頭呈現世界更真實的面貌。於是,法國新浪潮的戲服造型,也體現出一種生活的真實感,因而是 timeless 的。

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 1960 年拍成的《斷了氣》(À bout de souffle),與杜魯福(François Roland Truffaut)的《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一同獲視為法國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女主角珍茜寶(Jean Seberg),她明亮和會微笑的眼睛、她嫵媚的胴體和貓科般的優雅姿態,為新浪潮創下第一段時尚功勞。雖然來自美國,但她在《斷了氣》裏穿着《紐約先驅論壇報》T恤和橫間水手tee就成了永恆的巴黎象徵,那中性短髮造型更是迷人,《重慶森林》的王菲都明顯作了參考。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不過高達對時尚最大貢獻,是他第一任妻子兼靈感繆思安娜卡蓮娜(Anna Karina)。兩人在 1961 至 1967 年間合作了共 8 部作品,有意無意之間建立了現代女性形象,既是法國的也是世界的:知性、美麗、自由。原名的 Hanne Karin Bayer 的安娜,連藝名都是由 Gabrielle Chanel 所改,藍灰色的眼睛散發引人入勝的眼神,在銀幕上的氣質經久不衰。1962 年的《她的一生》(Vivre sa vie)離開家庭成為一名演員,但卻淪落為妓女,悲慘而突然的結局浪漫而黑暗。最經典那一幕,是她站在咖啡廳的一幅巴黎街道牆紙前邊用手掌為自己量身高,極荒謬,但那身半截A字裙和開胸毛衣,從 Agnes B. 到Prada、Miu Miu,官式或非官式地致敬完一次又一次。在歌舞片《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和「毛片」《中國女人》(La Chinoise)裏,那些鮮明的紅、白、藍原色在她和一眾演員身上起了化學作用,除了戲服造型,就連室內設計都是那麼簡約和有氣質,雖然今天回看難免對導演當時在政治觀點上的幼稚不以為然,但他創造的經典影像,卻奠定了日後現代社會着裝的一種標準,不相信可以重溫影片後,再拿 Uniqlo 的產品目錄來比較。

說起色彩,另一位在潛意識上不斷教育我的審美的是積葵丹美(Jacques Demy)。1964 年,丹美找來出道不久、日後的「法國第一美人」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 )拍攝《秋水伊人》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正式將「全世界最美麗女性」的后冠從羅馬公主加冕到雪堡雨傘店的未婚媽媽頭上。雖然柯德莉夏萍(Audrey Hepburn)具有貴族氣息,也有高訂大師 Hubert de Givenchy 的加持,但對比 20 出頭美艷不可方物的金髮女神一比,已見黯淡。《秋水伊人》 裏的 trench coat dress 和平底鞋,男主角的 blouson jacket、牛仔褲和 loafer 造型,為法式小資產階級下了窗明几淨的注腳。不過,丹美最精彩的時尚調色盤來自數年後的《柳媚花嬌》(Les Demoiselles de Rochefort),丹露與她早逝的姊姊法蘭歌多麗(Francoise Dorleac)合演一對孖生姊妹,甜到漏的各種七彩粉紅注滿法國小城 Rochefort(美指特別將戲中的小鎮廣場重新油上粉色),嬌艷欲滴的布景和戲服背後雖然是一宗兇殺案,但你永遠不會找到更好的可愛配色教材(題外話:Michel Legrand 的配樂也是一絕)。

說了幾位法式電影時尚標誌都是女性,其實男性演員的風格也很重要。杜魯福《四百擊》裏的反叛小孩安坦(Antoine Doinel),演員名為尚彼埃里奧(Jean-Pierre Léaud)——他的纖細、溫柔和小男人神經質,演盡了法國新浪潮最重要的男角色,不如野獸般性感的尚保羅貝蒙多 (Jean-Paul Belmondo)和完美男神阿倫狄龍(Alain Delon)他們般鋒芒畢露,但卻更有人味。從《四百擊》到「安坦五部曲」(同一個角色橫跨20年的成長故事)最後一部《愛情逃避》(L’amour en fuite),尚彼埃里奧一直演繹的不是貝蒙多或狄龍式的梟雄或英雄,而是一個既有正感又處處充滿人性缺點的「普通人」,也就是杜魯福本人的alter ego。如果你也愛看今天Wes Anderson的復古美術風格,那麼你一定都會愛上尚彼埃里奧:「大細邊」西裝頭、藍色恤衫、beige西裝,穿着斯文優雅地過着自由散漫的生活,儘管不斷做錯事,你也不太會跟他計較,法國人多愁善感的氣質就在他身上展現。

大師出手的戲服經典

除了法國電影,「法式時尚」在銀幕上的影響力,還有一眾設計大師歷年來參與戲服創作的經典案例,為明星們打造更時尚的身份認同。數法國名師為電影銀幕上下的女星開展時尚聯姻,Gabrielle Chanel 可算數一數二,亦是最早遠征荷里活的法國時裝設計師,深度故事可以參考 2021 年秋季號的《Madame Figaro HK》。Chanel 以外,Agnès B、Hubert de Givenchy、Yves Saint Laurent 跟 Jean Paul Gaultier 都曾為影壇施下法式優雅和創意的魔法。

電影雖然很早已經發展成最佳的時尚打扮教育媒體,但執夢工業牛耳的美國卻不是擅長時裝的國度,早期在銀幕上的魅力女神都是來自歐陸的新移民:嘉寶(Greta Garbo)和瑪蓮德烈治(Marlene Dietrich)等人,以身段展現的是屬於明星的絕代風華,配以超乎現實的妝容,離地得要緊。直至1953年,柯德莉夏萍遇上來自巴黎的Hubert de Givenchy,成為史上首對互相啟發也令對方事業飛黃騰達的女星——設計師配對。當 Givenchy接到比利懷特導演(Billy Wilder)的《龍鳳配》(Sabrina)女主角的戲服工作後(官方服指是 Edith Head),一直誤以為是為另一位名氣更大的 Hepburn——嘉芙蓮協賓(Katharine Hepburn)準備行頭。誰知道出現在他面前的,是穿着修身褲和平底鞋的面容清秀和苗條平胸女演員,雖然有點懷疑,但仍被對方的自然魅力所吸引,為她提供了前一年春夏系列的作品。穿上 Givenchy 設計的小黑裙(LBD)後,夏萍從瘦弱、睜大眼睛的希望之星變成了時髦的巴黎寵兒。這次合作,開展了接下來的 40 年裏裡象徵着兩人共生共榮的關係,也是法式時尚的第一次全面勝利。

師從 Cristobal Balenciaga 的 Hubert de Givenchy,對簡約主義情有獨鍾。Givenchy 不刻意塑造形體,而是將其修飾得恰到好處,他的服裝並不總是貼身,尤其適合苗條身材的夏萍。兩人最大的 LBD 神話,在《珠光寶氣》(Breakfast at Tiffany’s)中編織,但也是史上最大的以訛傳訛。戲中女主角 Holly Golightly 一共穿了 3 件黑色禮服,但只有一件是Givenchy設計的,即使是那件也是由Edith Head)重新製作的。Head 在裙擺處增加了小砝碼,使其懸垂均勻。如果想看兩人更精彩的時尚合作,就要看 1963 年的《花都奇遇結良緣》(Charade)和《偷龍轉鳳》(How to Steal a Million),令夏萍和Givenchy永久地在時尚史上留名,而戲裏的巴黎仍然證明了背後那幅「牆紙」是最重要的時尚濾鏡。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另一邊廂,當嘉芙蓮丹露在60年代嶄露頭角,但在勢利時尚界眼中她仍然是個有點土的美女,前夫 David Bailey 最初也就是嫌棄者之一。真正令丹露在時尚界穩座第一把交椅的,當數 Yves Saint Laurent 1968 年為她置裝的布紐爾(Luis Buñuel)作品《青樓紅杏》(Belle de Jour)。外表保守的資產階級家庭主婦  Séverine,衣冠楚楚地隱瞞醫生丈夫在妓院出賣肉體來探索自己潛在的性慾望。Séverine 的造型改造自聖羅蘭職業生涯的奠基之作:pea coat,換上了代表慾望的紅色;戲內還有棕色皮革大衣、灰色中長款雙排扣羊毛大衣和黑色 PVC 外套,至今仍然在 Anthony Vaccarello 手上不斷改剪裁再翻炒。

聖羅蘭的服裝,令女性可以自由地擁抱真實的自我,此片也成了最佳的時尚廣告。然後,在 1969 年杜魯福的《蛇蠍夜合花》(La sirène du Mississipi)裏,兩人延續了這種危險冰美人的時尚芳華,作為騙子的女主角Julie以YSL時裝塑造了她假妻子的形象:狩獵裙套裝、不對稱 A 字裙配粗皮帶、絲綢襯衫和純藍色毛衣,低調得彷彿在暗示她壓抑的罪惡感。只是當在她有錢的時候,Julie渴望擁有一件鑲有鴕鳥毛的華麗大衣。在這裏,聖羅蘭顛覆了高級訂製的炫酷概念,本身躲藏在沉靜的灰褐色襯衫和圓領衫中的Julie,只有穿上這件暴露狂大衣時,她才真正活現角色,形象地揭穿了自己的謊言。

另一個為法式時尚在銀幕上作突破的,肯定是「壞孩子」Jean Paul Gaultier。雖然他在 1976 年就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個系列,但直到 80、90 年代,他才真正大紅大紫。Gaultier 將離經叛道的風格帶到了西班牙 LGBT 電影大師艾慕杜華(Pedro Almodóvar)作品裏,奇蹟地形成了天作之合。為 Victoria Abril 在《蕩女 Kika》裏設計的服裝,貫徹了Gaultier將性別身份不斷轉換的觀念。女主角第一場的「戲中戲」穿上了有魚尾下襬長袖黑色天鵝絨長袍,上面覆蓋着滴落的紅色塑料,代表鮮血從破裂的胸部流出,露出兩個假乳房,離譜的戲服配合奇情的故事,將法國時尚中前衛和叛逆的一面經過文藝電影傳送到全世界。Gaultier最廣為流傳的戲服作品,是1997年由洛比桑(Luc Besson)執導、以 23 世紀為背景的科幻片《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儘管此片在上映時被批得體無完膚,但多年過去已經成為 cult 片經典。米娜祖華域芝(Milla Jovovich)的繃帶束縛裝固然令人難忘,Chris Tucker camp 到爆的豹紋連身褲既荒謬又怪雞,也將 JPG 的性別解構主義從時尚伸延到電影世界。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最後,不得不提提 Agnès B。本名 Agnès Troublé 的Agnès B 早於 1977 年就開始為旅居巴黎的美國藝術家  William Klein 的影片《Le couple témoin》創作戲服,但再早一點的 1966年 他們就合作拍攝了《Qui êtes-vous, Polly Maggoo? 》——一部最早期細膩地描繪時尚模特兒行業的電影。不過如今最廣為人識,影響力最深遠的一定是塔倫天諾(Quentin Tarantino)的處女作《落水狗》(Reservoir Dogs)和《危險人物》(Pulp Fiction)。前者的殺手窄身黑西裝白恤衫,令那 5 個男演員從未如此摩登和瀟灑;後者則有由戲服設計師 Betsy Heimann 修改成皮革翻領的天鵝絨領外套,捕捉到世紀末的懷舊潮流,讓它成了 90 年代最重要的時尚電影之一。總而言之,Agnès B 又再次將法式的生活流儀感帶到荷里活去。

美好新世界?

最近有報道指,珍妮花羅倫絲(Jennifer Lawrence)在首影禮上穿了一襲 The Row 的紅色大衣,令品牌搜尋量上升了 500 %。而去年的《芭比Barbie》電影,在全美產生了娛樂和服裝方面的信用卡支出均大幅增加,上映後一周使娛樂銷售額增長了約 13 %(片中觀眾會見到很多 CHANEL 服飾,因為芭比最愛 CHANEL!)。還未計的是,與芭比相關的打扮着裝元素大賣,從 Valentino到 Moschino 都獲得了 Barbiecore 的甘露惠澤……想說的是,進入互聯網將全球一體化的年代,荷里活電影娛樂和明星工業已經全面奪得了時尚的話語權,時裝屋也要靠他們帶貨。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這讓我想起,去年逝世的法式時尚女神 Jane Birkin ——像她這樣全面的 fashion icon 應該已經是最後一位。從 1966 年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的《春光乍洩》(Blow-Up,片中的攝影師男主角影射了上文提及的 David Bailey) 起,到與阿倫狄龍和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的《滿池春色》(La Piscine),然後在戲內戲外與 Serge Gainsbourg 打得火熱,以《Je t’aime moi non plu》席捲全球,編織竹籃襯皮草的 hipster 着裝顛倒眾生。她的風格既出世又入世,我最喜歡看的是Agnès Varda在《寫真集》(Jane B. par Agnès V.)這套自傳式電影裏,用各種手法為 Birkin 描繪獨特而多變的肖像。有一幕,Jane Birkin 在對正鐵塔的 Place du Trocadéro 把以她命名的愛馬仕手袋倒出內裏的東西:各種舊照片、筆者、舊報紙、《Zazie dans le métro》原著小說、還有杜斯妥也夫斯基的《賭徒》……而她只是穿着一件格子blazer西裝外套、白T恤、牛仔褲和 Converse All Star 波鞋。

在工商業文明壓倒一切的時代裏,時尚變成一個愈來愈商業的、消費的、正在快速大眾化的領域。在 TikTok 盛行的年代,我們甚至連一套 90 分鐘的電影都愈來愈難有耐性坐下來欣賞和吸收當中的養分(假設它是有養分的),講求獨特個性、個人喜愛和真實情感而在世裕社會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愈來愈低。法國電影不再有全球的現象級影響力,法國時尚也變得愈來愈全球化。在這樣的年代,我們需要更多的慢活,擁抱這個新世界,在真正智性(intellectual)的生活中獲得滿足和快樂,這樣才不會辜負 20 世紀法國電影和時尚曾經帶給世人的文明遺產。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