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時尚電商Asos剛剛花費超過4億美元收購了Topshop。快時尚網上市場的競爭正在白熱化,多品牌時尚電商Asos決心不落人後。2月1日,它擊敗了Boohoo集團、英國零售商Next和Frasers集團,從母公司Arcadia集團手中收購了Topshop及其姊妹品牌(包括Topman、Miss Selfridge和活動服裝品牌HIIT),交易作價2.95億英鎊(4.03億美元,30億港元)。傳統快時尚品牌一個又一個沒落,到底原因何在?
2020年中,Topshop宣布撤出香港,如今更被Asos收購,可說是一代high street fashion沒落的現象。其實,即使沒有疫情影響,Topshop衰敗也已成定局。在2020疫情襲來之前,Arcadia集團的純利,就比2013年的財務巔峰期下跌了60%;英國國內的品牌市佔率,也只剩下原本的三分之一。
回想它尚未在未港開店大家已在網上訂購,再到進駐中環皇后大道中(現在COS店對面)引起排隊的盛況,當年H&M、Zara、Topshop三足鼎立,成為學生、OL乃至時尚人愛流連的購物好去處,全因為它們提供價格平易近日的潮流款式,這些通通都成為往事。
撇除所謂抄襲問題,對於普羅大眾而言,這幾間high street fashion公司的確帶來了時尚民主化的革命。H&M每年的名師聯乘系列(從Comme des Garçons到Lanvin),Zara價廉物美的上班時裝、Topshop潮流化年輕化的選擇,令他們各領風騷。
可是時移世易,高街時裝出現走下岥的危機,Zara 母公司去年宣佈將關閉旗下品牌 Zara、Massimo Dutti、Pull&Bear 全球共 1,200 間店舖、H&M 同樣也將關閉 170 間門店,美國Forever 21 2019年9月申請破產保護、日漸式微的 Topshop 如今更被收購。但是,絕對不能就此認定high street fashion沒落。
近年來,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提高、產品設計和質量下降、實體店的成本上升而同更多時尚電商崛起,令不思進取的快時尚公司業績節節敗退。事實上,high street fashion品牌雖然受到以上的因素影響,但並不一定因此而沒落。譬如去年H&M關閉的門市主要是歐美等成熟市場,而像俄羅斯、印度和日本等具有更大發展潛力的國家將會繼續開店,並且優化電商服務,從而保持業績。而Topshop在價格、款式和經營各種競爭力上,都被其他對手比下去。
Asos 一方面是多品牌電商平台(Nike、Pull & Bear、Topshop本來就在名單上),另一方面打造自家品牌,主攻1x-2x歲年齡層的時尚消費者。筆者最近兩年才開始幫襯,覺得走low-end路線的它極具競爭力,能夠以「蛇吞象」方式反收購本身規模更大的Topshop並不為奇。它深深掌握快時尚的精隨――平靚正。
論價錢,Asos自家出品與H&M接近,不時推出優惠碼,極為貼地;論款式,基本的大眾化的服式包羅萬有,Asos Design對於天橋潮流的捕捉比Zara更大膽和年輕化;至於產品質量,或日CP值,我150港元就買到像 Dries Van Noten 一樣的牛仔短褲,算是夫復何求。送貨方面當然不及有本地門市的Zara方便,但如今可以放低在7-11便利店退貨,令人更輕易買了再算。此外,給體型較高、較瘦、較重的人士提供的特別尺碼,也能滿足到這群被主流快時尚忽視的人群,趕潮流的中低收入人士在Asos很容易得到滿足。
另外,今次的收購也有助Asos進一步加強營利能力。近年來,它加倍努力打造自有品牌產品,例如其技術運動服裝品牌4505,並引入了自家性別流動品牌Collusion,它們的利潤比批發零售賺得的利潤更高,競爭優勢日升。
一場新冠疫情,世界各地封城令實體店無法營業,將所有舊模式時尚零售的毛病統統顯現。別說更講究實體沉浸體驗的奢侈品,就是high street fashion這類相對不講求購物過程的品類,更能明顯地暴露實體店的非必要況態。H&M 和 Zara 都在優化電商服務上發力,同時關閉電商發展成熟的歐美市場,在仍然有人逛街的日本開店;H&M近年也改變聯乘對象,從最廣為人知的名牌轉而與獨立設計師如Angel Chen、Simone Rochai合作,加強時尚度。
還有high street班霸Uniqlo,疫情下它在日本及大中華地區雙雙錄得溢利大幅增長,GU 亦錄得溢利增長。 Uniqlo 雖然不是專攻天橋式的快時尚,但透過與Jil Sander(+J)、Christophe Lemaire (UU)和JWA的合作,補充了本身Lifewear的基本款,令長青basics和潮流得到平衡發展,成為逆市贏家。當然,它也不忘大力發展電商業務,因為這絕對是時尚零售的未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