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根據日本觀光廳去年發表的報告,港人「返鄉下」的頻率是全球之冠,可見港人熱愛日本的程度持續居高不下。相信經常遊日或關注日本文化的人,都應該曾見過「身上有紋身者不得入內泡湯」等告示,但大家了解箇中原因嗎?今天跟大家淺談一下日本紋身起源以及日本人為何對紋身存有刻板印象?
講到日本紋身起源,要追溯到公元 720 年的奈良時代,當時日本有「斷指刑」及「劓刑」等肉刑,其後漸被「墨刑」(指以紋身刑罰)所取代,作為犯人永久記認的方法。犯人可能被刺上兩條線或符號等,就如廣島,當時犯人首次犯罪就會在臉上刺上「一橫」,再犯罪的話刺上「撇」,最後會組成完整的「犬」字,意指畜生。雖然犯人免受皮肉之苦,但給他們帶來更大的恥辱感,終生背負着印記。
日本最具藝術代表「浮世繪」作品的出現,一度令紋身在民間盛行起來。作品中男性英雄身上的紋身給人一種威猛的感覺。直到江戶時代末期,除了懲罰之外,亦被視為人體藝術的一種,稱為「彫物」,當時在民間相當盛行,甚至某些工作者喜歡在上半身進行彫物,如風俗業的游女(妓女)通過紋身來增加自身魅力。在當時的日本社會意識中,「入れ墨」及「紋身」是不同的概念。
直到明治時代,當時政府認為「墨刑」並不文明而廢除,且明確規定及禁止民眾任何形式的裝飾性紋身,反而促使日本黑幫組織「雅庫扎」(Yakuza)聯繫一起,通過紋身來展示他們忍受痛苦的勇氣和對幫派的忠誠,成為了黑社會的標誌,亦在傳統社會中留下了反社會的印象。儘管近代社會風氣開放不少,但日本對於紋身依然存在負面印象,仍然會以有色眼鏡去看待他們,甚至認為他們可能與黑社會有關而感到恐懼。
除了溫泉外,日本許多公共場所或商家都禁止身上有紋身者進入,其中包括一些遊樂園、設有淋浴間的健身房和桑拿等,尤其是海灘和游泳池等可能會暴露紋身的地方,限制更為嚴格。就連求職都會有困難,過去大眾普遍認為「不良象徵」;然而近年日本政府積極吸引遊客和外國人來日本,開始令日本民眾意識到紋身是一種表達自我個性的方式。2021 年,大阪環球影城(USJ)允許員工在「不影響園區世界觀的前提下有紋身」,招聘網站 Indeed 亦指出日本企業在招聘時會強調「外表無拘束(身だしなみ自由)」,種種跡象可見,日本人對於紋身染髮等表達個人特色的思想逐漸開放。
2015 年,紋身師 Taiki Masuda 因在 2014 年至 15 年期間在個人工作室和家中為三名女性進行紋身,而遭到日本法庭開出的 15 萬日元罰款,原因是 Taiki 沒有合法的醫師執照,從事有機會造成衛生保健上危害的醫療行為而視為違法(全日本擁有醫師執照的紋身師屈指可數)。不過 Taiki 並不甘心,不但沒有支付罰款,還舉着「無罪」的牌子進入法院,其舉動引起日本媒體及民眾的關注,藉此反思「紋身是否應合法化?」及「紋身師是否需要醫師執照」的問題。數年後日本法庭終於宣佈Taiki Masuda 無罪,並且正式把紋身師一職合法化。
眾所周知,日本溫泉一直都有禁止身上有紋身者入場的規則,但近年漸漸放寬。一名居日的台灣人在個人社交平台表示日本溫泉越來越開放了,其再補充,假如身上有紋身的話而想去浸溫泉,可先到櫃台填寫表格,勾選一欄目「我不是黑道」即可入場,但具體規則還是每一間溫泉店去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