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 的全民共識就是將食物視為一種文化,「品味教育」對法國學生們來說從來與金錢無關,而是一種公民教育的體現。飲食教育不單只是家長的責任,更加是一種社會意識。法國政府從2001年制定營養計畫,由教師培養孩童用餐素養與品味,透過食物傳承「自由、平等、博愛」的典雅法國精神。
法國美食數百年來享負盛名,201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法國盛餐」(Le repas fastronomique des Francais)列入非物質性文化遺產,歸類於「社會習俗、儀式及節慶事件」項目,認可法式飲食足以代表及傳承法國文化。開創史上第一次將飲食文化列為全球重要人文足跡的紀錄,彰顯法式飲食於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讓人了解整個法國社會都將飲食視為珍而重之的文化瑰寶。
午餐是法國人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餐。法國中小學校( enseignement primaire, enseignement secondaire)的飯堂,就是肩負法國落實法式飲食文化教育之責的關鍵場域之一。除非學生有嚴重食物過敏狀況,否則法國幾乎不允許學生自攜飯盒午膳、更不准在校內開設小食部。其一是為了符合中央制訂的營養標準,其二強調「平等」—不論貧富、種族與地位,所有學生都能一視同仁地在校接觸到優質食物,有上佳品味,並學習尊重飲食。大家在飯堂內用餐,是「公民共享」的一種重要象徵。
法國規定學校至少要預留30分鐘時間供學生細嚼食材,鼓勵學生把握午膳時間相互交流,維繫同學間的友誼,履行「博愛」義務。同時,老師也需要陪伴學生一同用膳,適時輔導如何正確而優雅地使用刀叉,從小培養學生的餐桌禮儀。法國教育部強調老師們必須教育學生識辨味覺能力與營養概念,更須傳達食物就是法國的文化與藝術,是珍貴的資產!
在1974年,法國紅酒專家Jacques Puisais創立了史上第一個法式品味課程「Sapere」。這個課程透過品嚐天然食材、遊戲、深入反思和對話,重新啟發學生對天然食物的熱愛。法國教育部已將這教案傳授予法國小學教師,而法國農業部也將其納入國家食品營養計畫中。
法國的大部分中小學每年都會舉行「賞味週」,邀請主廚、麵包師傅、肉販等到校與學生一起透過五感認識食物。學校中會有香料講師帶領學生烹飪不同特色的法式料理。法國賞味週的可貴之處在於透過互動來強化學生對飲食知識的根基與素養。同時透過進行批判性訓練,提升學生在學時期的味覺辨識能力、營養知識與文化包容性,讓他們長大後便懂得辨別食物的好與壞,為自己選擇優質的食材。
近年健康飲食意識漸趨盛行,人們藉由日常生活的飲食,品嚐生活的細緻。若再將法式飲食教育與時俱進地深植在下一代心中,定能培養學生健康並享受飲食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