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Netflix劇集《Emily in Paris》一上架就成為收視冠軍,巴黎的浪漫加上鮮肉男主角,身邊不少朋友突然跟我說:「好想跟你一樣搬到巴黎。」
最近移居潮起,撥開《Emily in Paris》的浪漫泡泡,法國尤其是巴黎出名不是友善之都,Lily Collins在劇中的美國妹風格言行返工第一日即被法國人藐,那麼港女來到法國又會是甚麼景況?今次請來了在移居於法國多年的女律師Catherine親身作理性觀察。
Catherine在法國落地生根。
Catherine在香港出生長大,畢業後於英國攻讀法律,擁有英國註冊執業律師資格,後來和認識已久的法國藉男友搬到法國,結婚結子成為歐洲異鄉人,Catherine回望香港,有種從外太空遙望地球的感覺:既是最熟悉的家,又多了幾分旁觀者的視覺。
「在殖民地的歷史下,香港人是一個很有趣的身份,受到西方文化的薰陶,又東方傳統思想的影響,像是個東西方的混血兒。以前在香港生活時,重心是返學返工營營役役的routine,身邊事物容易take it for granded ,沒有特別去想甚麼本土歷史尋根,反而移居後身邊的法國人很喜歡聽香港的故事,但不是每個香港人都答得出來。
像我和先生回港時,反而是他提議去圍村、歷史博物館,探索香港如何由一個漁村演變成國際城市,若不是他提出,在香港有幾何weekend去圍村?了解多了本土歷史,現在我視香港為「根」,希望自己的小朋友也能認識香港。」
在法國耳濡目染,Catherine說最被影響是法國人的藝術DNA。
「以前不明白,為什麼法國餐可以食幾個鐘?但慢慢了解發現法國人懂得將藝術融入生活,一餐飯可以由品嘗食物的味道、質感,談談食物產地品種,到餐具背後有百年故事,酒又細分餐前、餐後,用餐時食物味道配甚麼酒,細心留意都淌留著藝術成分,也是這種法式精神,令我學懂放慢腳步,欣賞身邊的事物,事事不一定要快慢下來時思緒有時更清晰。」
《Emily in Paris》劇照
找工作,Catherine認為是移居最大挑戰:
「去到異地不像在香港有人脈能幫到你,但亦是一個機會分析自己的優點,像我在英國畢業後找見習律師的工作,在一般招聘會跟本地人競爭更大,CV往往石沉大海,於是我去了一些關於在開拓香港或中國市場講座,有一些律師樓的老板在場,趁networking環節時開始pitch 他們,用另一種方法去present 自己,反而得到他們的賞識。
雖然失去主場優勢,但不需要去怕醜,香港人是很靈活和肯拼博,接受難題挫折時會想新方法,用香港人精神勇敢闖闖,也能找到新的機會。」
最近人人趕移民,工作上Catherine會為客人處理英國移民事務,居住過英、法兩地,她有以下觀察:
移民可以是一輩子的事,起碼花幾個星期深度認識這個地方,沒有旅行時的過客心態、沒有旅遊節目的完美剪輯,硬件上如工作、天氣、飲食相對較易適應,但文化往往是香港人最大的衝擊。
歐洲生活節奏較慢,像法國開一個銀行戶口隨時要兩星期,賬單也可以錯漏百出,香港上網按幾個製、打通24小時客服電話,歐洲卻沒有這回事。試試放鬆腳步和心情,感受環境、風土人情後準確評估後才決定吧。」
「香港女子」又名「港女」,不知何時從地域性標籤變成了貶義詞,來到歐洲「港女」是否如傳說中如此難頂?
「我常在想港女的定義是甚麼:物質主義、擇偶條件高、奄尖聲悶?相信還是少數的一群,因為我從不認為身邊的女性朋友很港女,法國、英國女生可能年少時已搬走讀書工作,故較個人主義亦獨立,大多數有自己的興趣生活;
港女在工餘時會shopping做spa做facial,以種種消費作減壓,但也可能是香港的時間環境有局限,反過來說,香港較常見上班帶著名牌手袋,在法國一個年輕女生周身名牌反而顯得古怪,不過,很多港女也是自食其力買名牌手袋,其實也很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