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來台灣,Covid最深之時,國際慣例先要入住抗疫酒店隔離,且一定要單獨囚禁,14天酒店、7天家居隔離,吃方面無可避免一定悲慘世界。
為平衡心態,讓禁室培育中保持卑微盼望,一早預訂了兩間餐廳,待一出關就去,令隧道盡頭有光,也作為撫平荒寒的補償。瘟疫蔓延時,那兩間餐廳,要有功德無量、普渡眾生之能。
我選了MUME,另一間是晶華軒。
在台北,MUME是代表性的名字,家中那位未去過,出關即去合理不過。2021年的晶華軒,則未如現在那麼火紅火熱,但我從來不是吃名氣的。
旅居在台這幾年,一去再去的餐廳,不多,榜首遙遙領先唯有晶華軒,全因為鄔海明師傅。
離鄉別井,也可能是年紀大了,就會想家,念粵菜。以前常出外公幹,或長時間外遊,從未掛念香港味道,我會回來的啊。在加拿大從不需要想念粵菜,好吃的,很多,比香港還多,唯一是高級又精緻的還是欠。
但在台灣,好吃粵菜卻是少得可憐,尤其是精煉的。想家,其實也想童年,吃方面,爸爸是有要求的,家住銅鑼灣,叉燒要波斯富街吉慶、琵琶鴨必駱克道益新(加焗魚腸、煙䱽魚、柚皮是指定組合),點心飲茶後來至愛新寧道麒麟新閣。但好吃不厭跨區,燒肉要楚記、肥雞找操記,從前「中環六記」之二,俱往矣;西餐的話如Steak Tartare,我的心愛是軍器廠街的China Fleet Club(英國皇家海軍俱樂部)西餐廳。
世道莽蒼,疫情無端,歸期難定,吃點心和燒臘,連自己也不為意,是蘸思念吃。
人在台灣,找好吃點心和燒臘非輕易,聽說晶華軒兩樣俱佳,去了,果然。香港「利苑」二字,說明了一切。鄔師傅掌勺之後,請得點心廚藝非凡的同門師弟來猛將坐陣,團隊自然更全面又出色,點心搞掂,叉燒乳豬燒腩仔等我也從此不愁。
第一次在台灣過年,也是疫深時,邊度都唔使去,訂枱晶華軒。是那道豬網油膏蟹糯米飯正式叫我刮目相看。能做出經典菜式、古法工夫菜,紮實不失精緻,當然不易,但我見不到廚師本色,融會推陳的能力,這糯米飯就可以了。
膏蟹糯米飯,海味用料精而足非難,但忌油膩滯惡,只是不油、又不夠香,他想到網油蓋頂,妙!豬胃與橫膈膜之間的薄網脂肪,古時稱為「膋」,下半為肉字部,便知此物兼備肉香油香,既可增味添香,又不會太膩。如是長和圓糯米混合蒸製的糯米飯中,冬菇、蝦米、干貝絲、紅蔥頭、平溪珠蔥等,融合豬網油香、荷葉香,以及蟹肉鮮甜、蟹膏濃饒,萬佛朝宗得銷魂奪魄,好吃得邊度都唔使去了。
之後有次,想念香港菜色的饕客好友,在晶華軒點了一桌懷舊菜,其中一道是煎釀鯪魚,我是順德人,此餸太熟悉了,從小吃到怕。但在台灣,好鯪魚難求,鄔師傅怎樣了?找二廚,去水塘釣到新鮮的回來割烹,精心細造,服了。
之後再特意去吃他的冬瓜盅、蝦子柚皮,也滿意而歸。前者想起昔日福臨門的滋味,後者又是蘸上回憶的味道。祖母廚藝在親友間盛名載道,但家中媽姐傭人也一身好武功,祖母老了,等閒自不出手,說「師父返天了」。費勁的手工菜,拿手的柚皮,鬆化潤綿,鮮美濃腴,最重要是無渣,我吃過的次數不多。據說在鄉下做時,是先以禾桿草燒過再刮焦的,有不一樣的香氣。再用豬肉、豬骨、魚骨、瑤柱、蝦米及大地魚等材料熬湯底,煨柚皮,鮮味是斯文雋永的。後來幸有現已退休不幹的娥姐(私房菜),粗菜精做,榨水去澀5至7天,熬講究的鮮湯,慢火炆柚皮,解饞才有了個歸宿。
最近深得我心的,是他的羊腩煲。我家吃羊腩,老爸常說「連皮帶肉黐骨」最好,冬天時份,就提傭人買新鮮黑草羊來做菜,只取帶肋條羊胸與無骨軟腩。鮮草羊腩煲乃陸羽名物,已故名廚梁敬的首本名菜,據知他以燜㸆黃麖、羊腩馳名,用料講究,例必光顧中環街市清真肉檔的肥叔叔,新鮮羊肉僅選軟硬腩,以蠔油、腐乳、麵醬、柱侯醬炒香,再下爆炒過的羊肉,最後下南乳五醬齊㸆,再加竹蔗、馬蹄、冬荀、冬菇同燜,也下蘿蔔辟羶,用後取出,不吃的。
一方水土,一方食材,鄔師範選用奴比亞山羊,肉質細嫩,味道純美,無腥羶味,他先用稻草將羊腩皮燒至焦香,再加入薑、蔥、蠔油、柱侯醬、南乳和藥材的湯水中浸煮2小時。 羊皮泛艷潤紅,是冰糖紅棗之功。他的羊腩煲,吃完回家會想念的。
告訴大家一個故事,去年杜汶澤為自己賀壽,派對設宴晶華軒,近尾聲鄔師傅進來打招呼,親自和主人家賀賀壽。時人馬沓沓,賓客喧鬧擾攘,我跟鄔師傅遙遠地點頭用眼色say hi,也沒空間短談兩句,亦不需要。宴後,竟收到他的短訊,抱歉禮數不周,言重了。我特別珍視這沒人看見的細節和周到,這一點,比起找二廚去釣一條新鮮鯪魚來,更可貴。
每次見到鄔師傅,都是謙謙溫厚的,把在日本大阪Ritz-Carlton當總廚訓練出的待客之道化入血液之餘,永遠掛在口邊總不忘出處:「我是香港利苑的」。認識那麼多廚師和做餐廳,講廚心,人品,「做菜之前,先學做人」,唯他是最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