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創造安娜戲外本尊與Rachel互指貪心|你有只在IG合照的假閨蜜嗎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6.77k views

創造安娜戲外本尊與Rachel互指貪心|你有只在IG合照的假閨蜜嗎

28.02.2022

《創造安娜》播出後,大家都把焦點放在Anna的精彩後續動態上,因她不時在IG上出post,嘗試證明自己並不是外界從影集中認知的那麼「可憎」,又出面指控Rachel才是最貪心的人,一直以來靠著被騙的經歷出書上節目,更指Rachel「拒絕從她刻意捏造的創傷中走出來」,引起輿論開始討論:事件的受害人是否真的這麼無辜和值得可憐,事情還有內情嗎?

(圖片來源:IG@inventinganna)

1|創造安娜 中的Rachel並不是無辜,被騙全因貪錢?

《創造安娜》這套影集嘗試以不同角度看待Anna這個案件,讓觀眾了解詐欺犯可惡的背後還藏著怎樣的故事,和那些有錢人會相信這些荒謬謊言的經過。劇中最具爭議性的角色莫過於Rachel這位「好友」。現實中的Rachel不但是踢爆Anna案件的幕後推手,更是目前少有願意公開露面、並指控劇集美化Anna行為的受害者。

(圖片來源:Inventing Anna劇照)

劇中的Rachel在與Anna外出玩樂和購物時,從來都沒有結過帳,又希望靠著她爬上上流社會的生活,看到劇中這樣的「菠蘿雞」亦讓不少劇迷質疑:那些在現實中被騙的人是不是就真的無辜?還是也有一思思貪圖Anna「富裕背景」的想法,認為她有利用價值才接近她呢?

(圖片來源:Inventing Anna劇照)

2|所謂的朋友,只是互相利用的工具?

Anna之所以成功詐騙,無非是利用人性貪婪的一面,讓他們上鉤,看著她堆砌出來的亮麗profile和社交媒體上有品味的富貴生活,別人便深信她的經濟實力,願意投資在她和她的基金會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獲取potential rewards,這亦讓她成功靠著這些人脈,一步一步爬得更高,這也反映了社會凡事以「利益」為先的事實。正如劇中的一句對白:「這裡是紐約,每個人都想從別人身上拿到什麼」,這並不是想要合理化Anna詐騙的惡行,而是諷刺部分人抱著目的去接近別人、與「朋友」互相利用的心態。

(圖片來源:Inventing Anna劇照)

我們無從得知現實中的Rachel是否像劇集中那樣,抱著貪念去接近Anna,但無可否認的是,Anna的詐騙行為亦絕對不是一件值得讓人「敬佩」和「讚賞」的行為。但整件騙案能成功的背後,真的單純只有Anna的貪念嗎?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雖然我們無法得悉那些相信Anna的人抱著什麼心態,但在結識朋友時,盡量不要不經思考便涉及錢財,減少陷入騙局的機會。

(圖片來源:IG@rdwilliams)

3|受害者片面之詞不可盡信?

近日Anna在IG上指控Rachel是「偽君子」,指她自劇集播出後便借從她那「可怕的創傷」中獲利,「這種厚顏無恥的程度令人震驚」,這番言論隨即引起大眾關注這場「創造安娜續集」。

(圖片來源:Inventing Anna劇照)

在Anna入獄期間,有書籍出版商以30萬美金買下Rachel的故事,推出了曾被《時代雜誌》評為必讀100本書之一的《My Friend Anna: The True Story of a Fake Heiress》。由於Rachel於雜誌工作,不少人認為她很更懂得觀眾的心態,知道怎樣才能博取他人同情。這種說法或許不無道理,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她的確曾被Anna欺騙,為Anna代墊了那場摩洛哥之旅的開支,還因此欠債(債款後來被銀行免除),這是她的權利向大眾闡述她的經驗,以作警剔。

Rachel曾舉辦發佈會,分享經歷(圖片來源:IG@rdwilliams)

作為旁觀者,我們不能100%盡信她們其中一方的言辭,因為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中,肯定會有添加自己情緒的地方,無從做到絕對的客觀。事情的真相是怎樣,金錢付出是否出於你情我願,相信只有她們本人才知道。

相對於事情誰錯誰對、誰是節目播出後的得益者,我們更應反思在現今社會中單憑網上profile去了解和判斷一個人的錯誤觀念、和人與人之間只顧利益的歪風。

(圖片來源:Vanity Fair)

4|IG上的友誼都是「營業」?

Anna和Rachel這對「好閨蜜」由剛開始的結伴旅遊,到今天撕破臉、在IG上公開對罵,讓人想到在這個「打卡世代」越來越常見的現象:IG限定朋友。或許和這些「閨密」並不是那麼親密,卻為了向IG的追蹤粉絲和朋友「證明」自己生活多姿多彩、自己的人脈很廣,而不斷在IG上互動。在現今著重「關係」的社會氛圍中,這些IG朋友實際上可能只是互相利用,希望借彼此的名氣在工作上有更多機會,這在KOL界和娛樂圈尤其常見,除了Anna和Rachel外這些例子比比皆是。

一句從不會親口說的「Miss you」、拍照後馬上分開的擁抱,彷彿就是現代的友誼象徵,但現實可能只是連她全名也不知道的點頭之交,甚至暗自較勁的「對手」。在這個遍佈網上限定好友的世代,我們更應珍惜那些雖然每次見面未必會合照,但每次相見也是真心傾談、耐心聆聽你煩惱的「真朋友」!

Karlie Kloss和Taylor Swift這對好友也因利益而決裂(圖片來源:IG@@karliekloss)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