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六月同志驕傲月,就會看到不少品牌都在 Logo 加入彩虹元素!近年香港社會對性小眾的態度愈趨開放,但在性傾向歧視法和同性婚姻等平權的路上,還有漫漫長路要走。同志驕傲月的英文是「Pride Month 」。共融,由認識開始。為甚麼彩虹代表同志?彩虹旗的顏色有甚麼意義? 有哪些同志活動?讓我們了解一下同志驕傲月的由來和多元性文化吧!
現在的 Pride Month 是性小眾慶祝的日子,但起源卻充滿血與淚。五、六十年代,美國司法制度歧視性小眾,警方可任意逮捕同志。1969 年 6 月 28 日,警方到美國紐約市的石牆酒吧搜捕,期間與顧客發生衝突,更引來附近同志和跨性別者的反抗,釀成流血事件演變成持續數天的抗議和暴動。石牆事件後一年,紐約市民為紀念這場抗爭,聚集在中央公園舉辦第一次同志遊行,慢慢發展成如今的同志驕傲月。
美國跨性別女性 Marsha P. Johnson 是「石牆事件」其中一位參與者。她在六、七十年代為同志權益運動和跨性別權益運動貢獻良多,更與同為跨女的拉丁裔社會運動家 Sylvia Rivera 成立了跨性別權益組織 Street Transvestite Action Revolutionaries(STAR),為跨性別弱勢群體提供住所、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等幫助,並為他們爭取權益和平等。
歷史上第一面彩虹旗由美國三藩市 Gilbert Baker 藝術家設計,有八種顏色:粉紅色、紅色、橙色、黃色、綠色、天青色、靛藍色和紫色。1978年,首位在政壇出櫃的舊金山市監督委員會委員 Harvey Milk 暗殺,眾多支持性平權運動的人都希望取得彩虹旗以作支持, Baker 因缺乏顏色布料而除去旗幟上的粉紅色。後來為了方便將旗幟垂直掛在路燈柱上,也去掉了天青色,演變成沿用至今的六色彩虹旗。
每年六月,有沒有發覺在 IG 上,#pridemonth、#pride、#loveislove 等關於 LGBTQ+ 的標籤都變成彩虹色?彩虹旗是性少數平權運動的象徵,上面有紅、橙、黃、綠、藍、紫六種顏色,分別代表「生命」、「療癒」、「陽光」、「自然」、「寧靜」、「精神」。除了象徵 LGBTQ+ 的彩虹旗,不同性小眾類別也不同設計的旗幟。
雖然「Pride Month」在中文被稱作「同志驕傲月」,但其實除了熟悉的同性戀和雙性戀,性小眾群組也包括其他很多性取向和性別認同,例如無性戀(Asexuality)、泛性戀(Pan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性別流動(Gender fluid)等等。 現在性別認同和性取向的分類越來越多,也許標籤能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但其實只要做自己,就無須拘泥與這些標籤。
除了彩色的 hashtag,有沒有留意近年有些人的 Instagram 個人簡介上還寫著「She/her」和「he/him」?這兩個性別認同代名詞用於順性別人士(cisgender),也就是性別認同和生理性別符合的人。但對於跨性別或其他性別認同人士而言,非二元性別(Non-binary)代名詞「they/them」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更自在。我們從小就假設女生就用「she」,男生就用「he」,其實使用符合對方性別認同的代名詞來稱呼他們,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同志驕傲月」凝聚LGBTQ+社群,鼓勵性小眾接受自我、展現自我,也是一個讓社會大眾了解和接納 LGBTQ+ 群體的好機會。現在越來越多異性戀者會參與活動,以視對性小眾的支持與理解,他們就是「LGBTQ ally 直同志」。如果你也是盟友,不妨親身參與義工或平權活動,也可以試試看在日常對話中,以「伴侶」或「另一半」代替「男女朋友」,為非異性戀的朋友創造安全的空間來分享自己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