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治療大約在七十年代初在香港開始興起,一直不溫不火地服務著有需要的人。直到90年代左右,曾經掀起過一陣小風潮。各類相關課程如雨後春筍,更培育了 一批很好的治療師和表演者。令更多人認識到音樂治療於心靈成長與療癒的可貴之處。直到近五六年,更是造成了一個小潮流,很多人對於能夠找到自己的療癒音頻感到相當欣喜。無論你是否曾經體驗音樂治療,但相信大概都應該曾經聽過以下幾種樂器的聲音。原來,一個人選擇趨向什麼樣的聲音,也有不同的心理傾向,性格分析。
選擇音叉的人,個性比較直率明快,較強於理性思考,通常亦有很強的同理心。所以很善於為人分析問題,而且能夠同時提供不同的 解決方案。但說到耐性方面,就是欠了那麼的一點點。雖然很樂於傾聽別人的心聲,但當發覺對方有點執迷不悟的時候,很容易就會失去耐性。如果不及時 暫停溝通,自己亦都很容易受到負面情緒影響。如果能夠有效掌握與人溝通的節奏,會是一個 很好的中介人員或者分析師。
選擇頌缽的人,好奇心比較重,對於沒有很強理論根底的事情也願意開放心情嘗試理解與接納,往往因此在生活中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同樣地也有不少機會因為好奇心又或者過度投入,在重要的事情上傾向感性選擇,失了優勢而不自知。不過,世事雖然常常不見平等,但宇宙還是講求平衡。所有個性傾向選擇,說到底都是因果法則。喜歡缽音的人,通常比較樂觀,容易發現快樂的事情,而且會把這些事情分享出去,感染周遭的人。
喜歡薩滿鼓音效的人,喜歡尋求事情的真相,無論何等鏗鏘的理論,都不及自己親身去發現。這一類人,雖然很關心世事,也樂於助人。但一般情況下,通常會表現得比較冷漠或被動。因他們的內心深處,深相信每一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要學習的課題。無論是甜是苦,都應該要親身去感受,才能夠在生命的過程中獲益。要是胡亂出手相助就好像剝削了他人的學習機會,自己亦不想介入別人的因果之中。
喜歡豎琴音的人,無論平常言行舉止如何時尚也好,他們的骨子裏非常尊重傳統,亦很景仰古老的智慧。雖然對於覺察別人的需要會顯得比較遲緩,但如果別人提出請求,而剛好這些事情又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也很樂意提出援手。但若果事情不是一人之力能夠解決,他們也不會袖手旁觀,會嘗試去了解其他方法,為對象提供更多意見,是群很溫柔很暖心的生物。
喜歡結他聲音的人,表面上很樂於服務團體,但說到真正享受的,還是幾個知心,輕輕鬆鬆的聚會。他們比較感性,待人接物時常常都會受到第一印象的影響,也有不少過度執著的態度顯現。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雖然很多是外人都難以理解,但這古怪的模式,卻是他們做人處事的節奏。不熟悉、不理解的,有時會覺得這一類人有點不近人情。不過,一旦他們發現世界上有人的頻率和自己接近,就會很快打開心窗,非常可愛。
喜歡笛聲的人,有一塊很柔軟的內心, 由於很怕受到傷害,所以很多情況下,都會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包裹得很嚴密。雖然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但又很害怕聽到負面批評。這一類人很敏感,觀察力也很強 很容易就會看到事件中的奧秘之處,所以學習很多事情都很容易上手。花一點時間和投入感,很容易就會成為專家。雖然表面看似很平凡,其實內藏很多技巧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