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毀滅性分手信,爆出了「小豬」羅志祥不斷背叛交往9年女友周揚青,熱衷約炮「多人運動」,女方一句「不要以為自己可以改變一個渣男」,說中了無數女生的心聲,明知對方不斷背叛不忠,卻在甜言蜜語下相信自己能改變玩家。
好了,經過無數次心碎終於像周揚青般告別渣男,愛情路上故事重複地上演著,坐在對面的人像是換了張臉,卻說著同樣的話句。然後你發現,自己又再次遇到錯的人。到底如何才能跳出失敗的模式?法國心理學家Fabienne Kraemer跟Madame Figaro探討這個問題。
FK: 愛情關係是一種情感的複製,就當是一種假想的探險。愛上一個人,其實是愛上一個熟悉、不論是真實或是虛擬的人物個性。這種情感往往是潛意識的。例如一見鍾情,大部分是因為對方讓你想起一段兒時的美好回憶,又或是負面經歷而讓你再次進入一段有害的關係。
FK:以心理學來說,我認為這些關係與人性的「伊底帕斯情結」(戀母情結)有關,即我們潛意識以父母作為找尋對象的標準。我們會找近似、或是與父母親完全相反的類型。表面上你在為自己的生命作主,實際上卻是一直被牽制著。若我們滿意本身的家庭關係當然再好不過,不然家庭問題其實潛意識上對我們的感情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FK:當一段關係完結時,我們嘗試複製美好的回憶,並避免傷心的情緒再次發生。當你對未來充滿疑惑時,很自然地會向熟悉的模式靠攏,因為熟悉帶來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選擇似曾相識的戀人,來避免更大的傷害。但到最後,我們只是把我們對愛情的期許統一化—你以同一種方式去愛每一位戀人,卻從沒想過其他方式的可能性。
FK:最普遍的是被自我中心類型吸引的人。若我們在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重視,會讓我們不自覺地在愛情裡找尋類似的模式。就像很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都會愛上有暴力傾向的對象。有些人在關係一開始就投放太多感情,這類型的情感依賴背後隱藏著被拋棄的恐懼。在很多青少年身上,我觀察到一種對未來對象擁有過高要求的趨勢,他們一早便為未來對象定立了一個像機器人般的理想形象。
Tinder、Happn等等的apps製造了一種他們能與無數對象相遇的錯覺,讓尋覓合適的對象就如大海撈針一樣困難。另一方面,你不能在交往前先了解他,就拿性愛為例,即便是一個微小的缺陷也可以讓我們的慾望𣊬間消失,我聽過很多美好的性關係,雙方一開始都沒感到太強烈的性吸引力,給別人機會去展現內在的美麗,對於你尋找理想愛情大有幫助。
FK:我們退縮因為我們害怕受傷害。這種模式在女性身上較少出現,通常在影響男性的戀愛關係。選擇一位伴侶意味著他要放棄其他可能,這也是他們較難投入的原因。另一方面,有些人會被這類害怕承諾的人吸引,當我們正當化這種行為,就等同承認我們不值得被尊重。若我們重視自己,就會懂得離開。
FK:雖然很困難,但並不是沒可能。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正在重複著一種模式,之後我們就會自動選擇這種模式的相反。這樣聽上去好像我們只有兩種選擇,但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局限,讓自己接受意料之外的人或事,對事物保持開放態度。
愛情是兩個陌生人的相遇,要脫離父母對我們的影響,我們要嘗試接觸一些平常我們不會選擇的人。同時,我們要明白這方法不一定成功,尤其是初期。有時我們以為遇到了不一樣的人,但他可能只是隱藏了某些缺點。這時,心理醫生能幫助我們退一步以看清雙方的相處模式。
FK:愛情需要我們去經歷,要發掘自己喜歡什麼,我們要多嘗試不同的事,與不同的人見面。我們要留意不要被第一印象左右我們的判斷,不然會很容易再一次掉進重複的戀愛模式。每一段邂逅,我們要嘗試慢下來,給自己和對方時間來交流,多見幾次面再下定論。愛情的真正挑戰在於接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