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飲食文化|在我還會和朋友到 club 徹夜狂歡的日子裡,我們有一條不明文約定,就是不論派對幾點結束,我們都會找個地方一邊吃夜宵,一邊有聲有色地討論著當晚的奇遇。我們選的地點大多是便宜又快捷、不太講究用餐禮儀的地點,吃什麼不重要(那時也餓得什麼都吃得下,卡路里更已被拋到九宵雲外),那段只屬於女生的時光才是主角。進餐就是這樣,食物與人的交流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組成日後珍貴的回憶。
在歐洲,一天四餐頗常見,在香港一日三餐的概念是由文化形成的,把朝九晚五上班的時間表完整地分隔開來。不過因為繁忙的生活日程及各種各樣的 diet 冒起,這概念也愈來愈被淡化。做 gym 後要來一個補充蛋白質的雞肉餐、加班完了到樓下來碗車仔麵,第四餐是讓我們在接連的日程中能名正言順地透啖氣。
在英文中,就有 ”Elevenses” 一詞,意指在上午 11 時人們會放一個的小休,享用茶及點心。Elevenses 也因國家文化而演化為不同名字,英國人根本就是最會過日子的民族之一,除了上午 11 點的 elevenses,更有下午的 afternoon tea,來一杯紅茶加餅乾,或是兩片鯷魚多士,由貴婦人發明的 high tea 更是鬆餅、三文治、小蛋糕俱全。一次和朋友到倫敦某高級酒店品嘗 high tea,份量多得讓空著肚子的我們吃得比一頓正常晚餐還飽。在澳洲及紐西蘭,elevenses 被稱為 ”morning tea” 或是 ”smoko”,約在上午 10 時半,很多公司會用來歡迎新員工或是慶祝生日;在比利時或荷蘭則叫 ”tienuurtje”,是 ”a little 10 o’clock” 的意思,通常是餅乾、水果配果汁或咖啡,在下午又有一個叫 ”vieruurtje” (little 4 o’clock)。法國人也不遑多讓,他們未必愛吃零食,但在下午 4 時的 ”goûter”,又名為 ”le quatre heures” (the 4pm),基本上是國民權利,朱古力牛角、榛子醬法包、牛油曲奇⋯⋯恭喜你又度過了四分三個工作天。
北歐這個長期處於最理想生活地方榜頭三甲的國度,當然也有其第四餐— Fika。「Fika 是個名詞也是個動詞,」我的瑞典同事 Stephanie 解釋道,「我們會說 ”let’s fika” 或是 ”Let’s have a fika”,通常吃咖啡加蛋糕,當然也會吃肉桂卷。」Fika 可以在上午或是下午進行,但重點是你絕對不能落單,一定要與別人一起享受這休息的空檔才算得上是 fika。你可以在任何地方 fika,咖啡店、公園、家裡,除了一處:辦公桌。「Fika 是要真正的放下你手頭的工作,跟別人交流聊天。」Stephanie 在拉我去咖啡店的路上說。
意大利人的慵懶在歐洲可是出了名,它的 aperitivo 比我們認知的 happy hour 完全不同,是配有小吃自助餐的進階版,橄欖、火腿、芝士是很常見的 aperitivo 小食,配著帶苦味的 aperitif 來刺激食慾。當地餐廳會在 5 時至 8 時提供 aperitivo 菜單,記得在佛羅倫斯的一間餐廳吃晚飯,那裡的 aperitivo 小吃居然有一整個披薩,本來以為一定是那種一口麵包,鄰桌的男生點了一個,怎料來的卻是正常尺寸的大批,果然意大利人對食物絕不欺場。兩杯下肚,店內各桌的人也開始高談闊論起來,爭論中途也不忘啜口酒吃口 bruschetta,意大利人就是這樣透過食物把人與人的距離拉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