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ion
Art
Wellness
Paris
Hommes
Follow
畢明專欄:性別流動,還是無差別?
Karena Lam is On Our Cover
#FigaroExhibition 群星力撐MF X Leung Mo《See You In My Dream》展覽
#FigaroExhibition Wyman 揭曉 Figaro Exhibition 第二站!
法國五月French May專訪四位香港文藝代表
#FigaroIssue 容祖兒封面專訪|追逐歌手夢
#FigaroIssue 專訪陳漢娜Hanna與Takuro|模特情侶談愛情
當巨蟹座遇上處女座 Tyson Yoshi x 林家謙
4.2k views

畢明專欄:性別流動,還是無差別?

07.02.2024

越來越來多歐美明星公告定義自己的性別是:non-binary。

非男非女,亦男亦女,不要被傳統硬性二元歸類,性別對於這些族群是 “an intermediate or separate third gender, identify with more than one gender, no gender, or have a fluctuating gender identity”。

(圖片來源:IG@emmaziadarcy)

是第三種性別,或者介乎兩性之間,又可說是無性別。非二元者認為性別可以是流動的、游走於兩性的,是一種狀況,不是天生的肉體性徵界定。

曾有朋友覺得他/她們很煩,標奇立異,一時又說以第三身稱呼時要“he/she”並用(或作s/he),一時又表示得用中性的「they/them」,否則就是大冒犯,非常不以為然,也什麼都套上「左膠」去表現對非二元的不滿,萬能key一樣。

(圖片來源:IG@konsqueeracy)

“Gender identity is one’s own internal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self”,非天生派彩,是個人對自己的概念。

Emma Corrin、Sam Smith、Olly Alexander、Emma D’Arcy及Cara Delevingne等等,除了最後那位我沒特別感覺之外,其他的演員/歌手我都ok甚至頗喜歡的。他們有個性、有態度、不囿於傳統固定性別框架,穿著打扮形象我行我素,男女性化同在,可交叉轉換,其實,有什麼問題?

(圖片來源:IG@samsmith)

不太久之前,在《The Crown》飾演年輕戴妃的Emma Corrin,去看溫布頓網球賽時的一身打扮,超短髮型,西裝領帶裙褲,加個手袋仔,不少人果然嘩然,社交媒體瞪目結舌的多、家長式指點更多。蘇波榮。其實干卿底事?

這批non-binary族群,剛巧都是廿十尾、三十頭的年紀,90後的年輕人,他們拒絕被「框死」,到自己有發言權,便群起將一款新的性別觀念寫入史冊。

(圖片來源:IG@emmalouisecorrin)

早前在台灣金馬影展,看了一部法國紀錄片《千面歐蘭朵》( Orlando, My Political Biography),我又想到non-binary這回事。電影的法國製片是我們的朋友,當然去捧場,專門監製獨立電影的她更說希望有天可以合作,身為創作人心中當然泛起漣漪了。

(圖片來源:《千面歐蘭朵》海報)

影片大家不一定有機會看到,也不一定要看,借作家吳爾芙的名作《奧蘭多》,靚仔主人翁一覺醒來由男變成女兒身的狂想史詩,穿梭塵世幾百年多個世代,大膽拆解性別框架,也挑戰社會的封建和荒謬。作品另類、文藝、實驗手法都重,但美學、演繹和創意都優秀,導演聰明地告訴我們,所謂「新一款」的性別觀念,自古皆有,只是世所不容,未能正式建立於常態,一直被排斥攻擊否定。

(圖片來源:《千面歐蘭朵》劇照)

性別的「中性」、不定性,我的仙氣女神Tilda Swinton早已示範加持,她界定自己為 “queer”,認為性別是可以跨越的,她“Rejects Gender Boundaries”。再早些,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畫家傅萊、作家曼殊菲爾(Katherine Mansfield)等等,都不說吳爾芙本人,也是非常non-binary,出名不安於被悶在單一性別,開放地信奉「性別的自由率性」。情人,可男可女,個性,有剛有柔,一個人粗中有細,不是矛盾,正常不過。

(圖片來源:IG@festivaldecannes)

否則她不可能寫出傳世經典《奧蘭多》,那神奇魔幻的雌雄變換,讓主角既男亦女:

「他的外型結合了男人的力量和女人的優雅。……奧蘭多在一面長鏡前從頭到腳端詳著自己,絲毫沒有流露出任何不安……奧蘭多已經變成女人—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可是在其他所有方方面面,奧蘭多還是完全跟以前一模一樣。性別的改變雖然改變了他們的未來,但完全沒有改變他們的身分。」

政治和禮教喜歡把人類框起、囚於各式狹隘小盒的社會,霸權地只許「性別二元兼安份」,什麼都是一場操控,方便管理嘛。直至90年代,「性別展演」論還是主流,大家記得守規矩,男與女各守本份及形像,過界者誅。衣著自由是個假象,以為可以每天隨自己高興,愛穿什麼就穿什麼、男、女性化或中性悉聽尊便,太天真了。

(圖片來源:IG@ollyalexanderr)

曾經顏色都有性別,男人穿粉紅色是乸形。看過一篇《FT》文章說,早前《Barbie》電影上映,大陸的基男及non-binary終於得嘗一次感動到喊的解放,「男子」終於可以大模斯樣穿粉紅色去看電影而不被歧視。(Montessori Education那麼受推崇 ,其中一個原因是它的開明?  “The clothing children wear is chosen based on function, comfort, and protection rather than appearance or gender recognition”)

(圖片來源:IG@believeanddancestudio)

我是相信性別可流動、不必被定型的,從小就有這種想法,但我不懂怎麼表達,世上沒有一個說法,社會和父母高壓地會認為我是「錯」的。我的觀察是每個人的性別成份,也不是純種100%男/女,唔好傻啦。看Madonna、看畫家Frida Kahlo的言行,可以剛烈到你陽萎。這都和性向,可以無關。黃蓉、溫菁菁、任盈盈,都試過女扮男裝,霍青桐性格直情英氣過憂柔寡斷的陳家洛。現實世界,蕭邦的情人喬治桑也愛穿男裝,你可以信奉二元,別人不能非二元?

(圖片來源:IG@mylessexton)

說到無性別的超越,Frida對情人Diego的愛也真是驚人地深摯,更超乎想像的脫俗:

“I cannot speak of Diego as my husband because that term, when applied to him, is an absurdity. He never has been, nor will he ever be, anybody’s husband. I also cannot speak of him as my lover because to me, he transcends by far the domain of sex. And if I attempt to speak of him purely, as a soul, I shall only end up by painting my own emotions”

(圖片來源:Nickolas Muray)

Non-Binary不脫俗,但非主流,所有非主流都得在千年壓迫後才可以正式呼吸一點自由,從來被詬病和擲石頭。男女平權如是、封建父權的戳破如是,性取向如是。我們要unlearn、寬容、反省的東西也真多。

我知,每個人在社會都有公共身份,聲稱自己是non-binary的一個大男人,「認為自己係女人」,便走入女廁是還未能妥善處理的事。但當觀念開始修正,這些是可以解決的。已不是前衛了,不少餐廳, 廁所不都是unisex的?



    Recommended